标题 | 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
范文 | 温玲子 许新国
[摘要]“互联网+思政育人”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发展对策:顺应时代发展,筑牢“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构建育人机制,搭建“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培养专业队伍,实现“互联网+思政育人”目标;创建精品课程,塑造“互联网+思政育人”品牌;营造校园文化,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 [作者简介]温玲子(198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许新国(1983- ),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承德? 06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互联网+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Q202021)和2019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19Z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4-0100-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思政育人”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面临的机遇 1.“大智移云”时代,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现阶段,“大智移云”成为信息技术新时代的特征。具体说来,“大”是指大数据,“智”是指智能化、物联网,“移”是指移动互联网,“云”是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形成一个“海量数据、万物互联、智慧教育、移动前端”的未来。高职院校面对“大智移云”时代的冲击,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都将发生重大变革。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实现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应实现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发挥其最大效益。第一,网络拓宽了思政育人的深度和广度。网络热点素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要巧妙地利用好它们,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找准网络热点素材与思政课的契合点,让课堂从封闭转向开放,使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步伐,让思政课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同时,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有助于营造出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层出不穷,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种途径。例如,“超星”平台、“MOOC慕课”“网易公开课”“新东方在线”“腾讯课堂”等都开设了思政课程。再如,在移动端,“学习强国”不仅仅是全体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的重要阵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教学方式多样化。互联网为学生提供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画面,能够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网络思政育人:从空间上分析,实现了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从时间上分析,实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延伸,从整块时间到零散时间的延伸。“互联网+思政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维、动态、立体的教学内容。“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教学方式也随着教育者使用的平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课程思政更是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政元素有机整合,提高了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实现了“育人德为先,润物细无声”。 二、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面临的挑战 当前,虽然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占领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互联网+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一。高职院校没有做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忽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二,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工作明显落后于学校的招生、就业、科研等工作。 2.思政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等。此外,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 3.育人平台吸引力不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上的资源还不够丰富,载体还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未能达到良好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育人平台,积极研究并发挥网络的优势,找到一套适合高职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网络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发展对策 1.顺应时代发展,筑牢“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筑牢“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智慧育人的必然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从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出发,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育人内容与方式,保持思政教育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下,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掌握政策,制定“互联网+思政育人”的长期发展规划,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引领学生思想,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第二,高职院校应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合力,着力建设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要汇聚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系统合力,特别是相关部门及二级学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承担责任,充分发挥作用。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要调动优质教育资源,围绕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网络平台等方面进行科学建设,以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2.构建育人机制,搭建“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网络思政育人机制主要包括:运行保障机制,确保网络育人平台的正常运转;网络协调机制,确保优质教育资源效应最大化;监督管理机制,对各个级别用户进行监督,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科学管理;评估优化机制,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以保持平台的生命力;队伍考评机制,对网络平台技术团队和教学团队进行考评;应急管理机制,对平台突发事件、网络故障等进行及时处理;网络安全机制,维护系统安全、用户隐私安全等;舆情监控机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网络舆情防范和监控。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构建,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微生活”五大板块,整合“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邮箱+网站+APP”等网络媒介,实现对学生全面系统的教育、全方多时空的引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见图1)。 3.培养专业队伍,实现“互联网+思政育人”目标。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队伍是“互联网+思政育人”工作的开拓者与践行者,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团队建设。 第一,“互联网+思政育人”的顶层设计团队。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要始终围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方向,提出网络思政育人框架,提供网络思政育人的保障。 第二,“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网络思政课程教学团队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网络运用的能力,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实现多样化线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育人实效。 第三,“互联网+思政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并根据行业、专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四,“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教辅团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是教辅团队的主体。高职院校通过系统的党团课程、组织生活、理论学习,结合“智慧团建”“第二课堂”等党团建设工作,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重要力量。 4.创建精品课程,塑造“互联网+思政育人”品牌。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育人实效为标准、以学生参与为手段、以持续创新为动力”。创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精品课程是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突破口。 第一,创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精品课程,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思政育人课程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第二,创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精品课程能够促进思政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创建精品课程,教师要在不断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和学习研究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自己的 “素材库”,以保持课程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形成的经验与方法,也可以为院校其他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第三,“互联网+思政育人”的精品课程具有普适性强、推广性好、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高职院校通过创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精品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团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有助于教學名师的培养,有助于塑造“互联网+思政育人”品牌。 5.营造校园文化,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空间。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展示,更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注重思政元素,以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第一,发挥“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的宣传作用。通过特色品牌活动、文明校园创建、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志愿服务等工作的组织宣传,实现对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发挥网络思政育人的作用。 第二,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的“微生活”。设立“班级管理、趣味互动、校园助手、掌上生活”等实用模块,解决学生校园生活的实际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使用习惯,使学生喜欢平台上的“微产品”,熟练运用平台的“微功能”,达到“微思政”的育人目标。 第三,保持“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的活跃度。网络平台的活跃度以关注度为基础,以互动管理为手段,以持续更新为生命力。“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管理者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找到学生的关注点,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静,倪琳妍.“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88):47-48. [2]沙占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50-57. [3]李曼,付新军.浅论“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18(7):71-72. [4]叶兰兰,方悦.新时代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14):84+87. [5]马存勇,边延波.“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21-26. [6]单中元.“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微思政”优势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9(2):95-96. [7]刘骏鹏.“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1-12. [8]朱政.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8):86-88. [9]魏连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71-73. [10]单婷.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20(11):87-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