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模式构建研究 |
范文 | 刘小梅 【摘要】为探究互联网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本文以“互联网+”教育为研究视角,对“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运行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5-0004-0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Internet+"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Fourth Middle School of Zhangye City,Gansu Province,China)LIU Xiaomei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Internetenvironment,this article takes the"Internet+"educatio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Interne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detail,and proposes targeted suggestion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Internet 一、“互聯网+”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国内外有关互联网对初中生心理影响的相关调查及研究认为,互联网信息的“快餐”属性对学生认知带来影响,比如认知能力降低、思维混乱和心理压力增大、不愿独立思考等。互联网复杂的信息也容易使初中生的情绪不易自控,甚至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容易出现情感迷失的现象。此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存在,也会影响学生意志力发展、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同时可能会造成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 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成熟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能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而且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也使初中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更深入、真实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及时主动地了解和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从网络教育平台上获得自己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而不断创新,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互联网的灵活性、互动性、生动性等优点,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互联网+”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改进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德心共育”教育理念认为,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巧妙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与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将德育和心育结合,解决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互联网平台有更丰富的资源,而且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这使“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应用中具有诸多便利条件。 (二)构建原则与目标 “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时,其模式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效性原则,“互联网+”教育模式要真正满足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的需求,要结合初中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要真正提升网络教育效果。不仅如此,“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克服网络教育弊端,采取更为灵活的课堂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注重网络虚拟性,引导学生在虚拟状态下“吐露真言”。 2.主体性原则,要真正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育应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注重挖掘与初中生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和资源,以“生活化”的方式设计教学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主体性。 3.整体性原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在时间维度上,“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要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持续化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终身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心理健康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自我学习意识,从而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空间维度上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充分整合与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资源优势作用,从而使“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确立明确的目标。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在校和在家中生活与学习的任务范围相对较为简单,通常不用在社会生活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构建目的应明确为改善学生学习层面的心理,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最终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设计 1.在初中生心理健康“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先要明确设计内容 一是自我意识教育,要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过程进行评价与认识;二是心理教育内容,要立足学生学习本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包括学习过程、学习迁移、认知理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策略等;三是个性心理教育,主要针对学生个性化心理特征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普遍性道德品质建设中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引导,使其具备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四是人际交往心理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观念,并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与策略。在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的内容设计中,要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五是恋爱心理教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点”,随着生理发育,其开始对生理层面的性别差异产生好奇心理,而且受互联网信息的影响,也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求知、接近、懵懂等行为,甚至产生追求爱情、恋爱等不成熟的心理,这些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把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习观,以及要有健康的恋爱行为,并具备接受爱的能力的责任,认清目前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在教师或家长的辅助下,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2.要结合互联网特征,设计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网络课程,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基于校园网络建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针对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开设相关课程,借助互联网与家庭的合作,给家长和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学校建设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面向学生和家长定期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讲座或网络教育活动。 二是网络心理咨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模式优势,建立一个集校园网、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论坛等多渠道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系统,以即时沟通、非即时沟通的形式开展网络匿名心理咨询。在互联网上为家长和学生排忧解难,针对学生的心理困难、情绪困扰等心理问题,进行非面对面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三是网络心理检验,主要包括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两个方面。要依托校园网建立一个网络心理测验系统,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做出量化分析,将测验结果整理成學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测验的内容要包括学习、交往、人格、挫折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测验的内容要具有趣味性,测验的方式要具有新颖性,尽可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比如游戏模式、故事模式等,确保学生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进行测试。此外,还要依托心理健康测验系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其基本特征与需求,积累资料,为开展针对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料和实践依据。 四是网络心理论坛和网络心理互助,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健康论坛,引导学生在论坛上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讨论,并从论坛上获得心理帮助。在论坛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匿名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能使学生“打开心结”,敢于讨论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帮助,教师也从中获得有效的资料,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四)“互联网+”教育模式运行 初中生心理健康“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以校园局域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初中生为接受主体,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接受中介,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接受客体,面向学生实现网络心理课程、网络心理测验、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网络心理互助五项教育功能。“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运行,要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间建立一个支撑系统,构建不断循环、层次鲜明、有序有效的模式,确保学生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并保持一个持续的兴趣,从心理健康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并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胡旻“.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 (责编 张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