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运用教材插图,优化阅读教学 |
范文 | 许月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有效运用,以此优化他们的文本阅读。本文基于此背景,对“运用教材插图,引导阅读预习;借助教材插图,促进阅读理解;基于教材插图,促进读写结合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插图 鲁迅先生曾言:书籍中的插图,能够装饰书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弥补文字中缺失的趣味性。可见,插图在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插图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插图。与人教版、苏教版等教材相比,部编版中的插图明显更多。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几乎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这些插图资源的利用,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 一、运用教材插图,引导阅读预习 (一)运用单元插图,引导阅读预习 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导语从两个不同的维度(“人文性”与“工具性”)明确了单元主题。那么,在学生对“双线”进行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单元插图就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单元插图兼具直观性和形象性。由于插图本身占据的篇幅较大,加之学生对于图画比较感兴趣,因此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常会先关注到插图,之后再关注文本内容。鉴于此,在组织新单元文本内容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单元导读进行预习,对单元插图进行密切关注。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其主题是“亲情”,在单元导语页就配有插图:一家三口坐在树木丛生的草地上,其乐融融。围绕这幅单元插图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文本中隐藏的情感,把握细节,以此有效落实本单元的人文性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如爸爸的笑容、妈妈的担忧、爷爷对孙子充满爱的眼神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利用单元插图,进行有效预设,让学生对单元内容形成初步感知,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中的文字,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把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二)运用肖像插图,引导阅读预习 相对于以往的教材版本,部编版有一个明显的创新点:很多课文前,都配有作者的肖像图,如照片或画像。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时,通常会先看看作者的名字,然后看看作者的肖像图,并且通过肖像图窥知作者的性格。古人云“知人论世”,我们可以借助于“知相论人”的道理,但“相”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正相关,有时候可能是负相关。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篇幅很长。学生以前并未学习过鲁迅的文章,对其性格不太了解,通过观看鲁迅的插图,学生猜测鲁迅是一个横眉冷对、神情庄重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作者形成了一个心理预期:外表冷峻的作者,寫出来的文章肯定很没趣,童年肯定不快乐。但在进行课文内容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鲁迅的文章其实很有趣,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快乐,感受到的童趣并不比别人少。这样,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的反差非常强烈,而这种反差,能够帮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才华形成更加强烈的感知。 可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给予教材中的插图高度的重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进行有效的预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借助教材插图,促进阅读理解 (一)运用人物插图,促进阅读理解 人物图通常包括作者肖像、人物插图这两种类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配有作者的肖像图,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肖像图,并且向学生进行课文背景知识的简单介绍。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心情形成初步感知,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阅读课文,体会内容。针对课文中的人物插图资源,教师则需要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对插图中人物的神态、表情形成直观的感受。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中,就配有一幅插图:白求恩在治疗伤员。与插图相对应的文字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简单的文字叙述,却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插图中白求恩的动作和神情,感受白求恩认真对待伤员的态度,以此对“白求恩精益求精的精神”形成深刻的体会。 (二)运用风景插图,促进阅读理解 风景图在众多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资源中,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鉴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这些图片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课文中的风景图通常包括实景照片、风景描绘插图两种。其中,实景照片虽然不是专门为了配合教材内容而拍摄的,但肯定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例如,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文章中的实景照片为拙政园的秋色图以及一些其他实景图,这些照片与课文内容都密切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对课文内容形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解释插图中隐藏的信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片进行赏析。因为很多实景照片都比较美,构图、色彩、角度的选取都比较精妙。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这些照片,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照片欣赏,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课堂。课文中的风景插图,同样与课文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写景课文都配有风景插图。例如,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就配有一幅相应的插图,相应的文字为:“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插图中有山,有雪,有草,有矮松,有村庄,文中说到的图中都有。教师在讲授完课文内容后就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赏析照片,将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 三、基于教材插图,促进读写结合 (一)基于教材插图,培养读写能力 借助于课文插图,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插图进行文字叙述,写上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让其他人即使未看到插图,也能够了解插图内容。这种方式,能够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就配有一幅插图:三味书屋正厅的水墨画;“三味书屋”的横匾高挂;古树下的画卷上扶着一只梅花鹿;寿镜吾老先生的像立于书案右侧;画像正对面是一张方桌;一摞书与一个文具盒摆放在桌上;桌子两侧分布了六个客座。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还放着一张略显低些的椅子。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如由高到低、先远后近),用文字表现出画面中的内容。 (二)基于教材插图,推进读写想象 记叙文强调以完整叙述结构,叙述一个故事,让读者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一幅插图中呈现的故事必然不够完整,而只能是某个精彩的瞬间。围绕记叙类的插图,进行文字改写,就需要依靠想象力,否则无法完整地叙述出记叙文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借助于这种倒叙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插图写记叙文。 例如,部编版在七年级下册《台阶》这篇文章中,就配有一种插图:一位父亲坐在台阶旁的侧影图。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插图,了解老人的神态、外貌等,然后由人及景,阅读描写老人相关的内容以及老人周边的景物。之后,基于老人眺望的眼神,展开自由想象,思考老人内心的想法,猜测老人经历了什么。与此同时,将想象的内容与台阶的由来相结合,分析老人与台阶之间的联系,关注故事叙述的完整性。最后,结合老人与台阶间的关联性,展望老人的未来。如此,就可以构思出一篇倒叙结构的记叙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资源,而且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以此充分发挥出教材的教育功能,实现高效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新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统计分析\[J\].教育导刊,2019(10). \[2\]徐海林.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作用及利用策略\[J\].青海教育,2019(07). \[3\]陈新强.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J\].华夏教师,2017(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