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有理、有度、有利,于无声中滋润孩子心田
范文

    赵卫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为此,许多家长不只是重视学校教育,同时也意识到了家庭指导的重要性。有效的家庭指导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笔者认为,要有理、有度、有利。

    一天,上五年级的儿子说,当天的作业一般在学校就能写完,可很多同学故意不完成。因为若是提前写完,晚上还要做爸妈买的卷子。说完,他长叹一声:“唉!我们小孩好可怜啊!”对此,我哭笑不得,痴心父母古来多,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同时也不禁深思,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将来成龙成凤,为此宁肯倾其所有来培育,但结果如何?愚以为家庭指导中,尊重是前提,有度是关键,有效是目的。遵循有理、有度、有利的原则,才可于无声中滋润孩子的心田,从而静等开花结果。

    第一,尊重才是真的关爱和有理。代沟的产生是由于双方不能相互理解而造成的。家长的服务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是未成年人,所以,只有家长具有“儿童意识”且学会理解孩子,才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孩子,是有效教育的前提。而对孩子的不尊重恐怕是目前中小学生家长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在“我是为了你好!”的幌子之下,为孩子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报五花八门的辅导班,甚至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两岁就开始学拼音。拔苗助长的危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厌学了。

    尊重孩子,一是要遵循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苛求孩子;二是要以平等的心态,把孩子当成大写的“人”来看待,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只有在家长讲道理,有理由让孩子感觉到真正是为了自己好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有效的家庭指导。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适宜于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类长者应有一种英明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感觉到儿童产生过错的最细微的动机和原因。”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我们才知道他们渴望什么,也才会跳出这个立场,静下心来思考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许他们的选择是错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成长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且,我们不是站在那里吗?只要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和尊重,总有一天,理想的风帆会涨得满满的,希望的小船会一往无前。

    第二,自由的环境中才会产生自由的思维。笼中的鸟儿再舒适,它也没有自由飞翔的空间。要想让家庭教育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学校教育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搭建阶梯,家长必须善于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有这样一则寓言: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舞?”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继续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这个寓言说明,我们只有勇敢地打破我们赖以成功的基石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时,才能产生创造。细想一下,我们有没有勇气建构自己难以控制的家庭教育呢?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是用无形的压力抑制着孩子的成长。用自以为“我是为了你好”的目的来控制孩子。当有一天忽然发现孩子不受自己控制的时候,便有一种无力感。但换个角度看,这不正是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走向成长的表现吗?而家长需要做的是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

    第三,指导有“度”,方显智慧。经验告诉我们,紧绷的弦是会断的。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如果长期无法实现,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随后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会接踵而至,加重孩子的疲倦和厌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犹不及,所以指导要有“度”。

    实事求是。奥苏伯尔曾说过:“如果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敝之,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一点对于家庭教育也是同样适用的。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孩子自己订计划、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在要求。要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弄清楚孩子到底在哪个方面需要更好地改进,然后制订相应的策略。千万不要把家长的指导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轻重结合。家庭指导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要分清主次,弄明白指导当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一,重态度,轻作业量。做题并非越多越好,作业量并非越大越好。家長对孩子的指导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态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用心复习,才是有效掌握知识的捷径。其二,重方法,轻知识点。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对子——小学阶段:家长:对知识体系驾轻就熟,对待孩子脾气暴躁,连吼带骂。孩子:委曲求全,一声不吭。初中阶段:家长:节奏开始紊乱,着急上火,偷偷翻资料才能辅导孩子。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中摸清了父母的文化水平底细。高中阶段:家长:干瞪眼,连题目看不懂,退居二线甘当保姆。孩子:独立学习,学习已经和父母没关系了。对此,您是否认为在家庭指导中,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比单纯重知识点更重要?其三,重习惯,轻名次。有这样一篇文章《最高级的炫富,是教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比在班里排名第几更重要。好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增加幸福的指数。例如,我们在家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他(她)是否有学习计划?能否认真地坐在那里学习?对于不会的内容,有没有主动查阅资料?书包里的东西收拾得是否得当?等等。其四,重鼓励,轻惩罚。俗语说:“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一个孩子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惩罚更有效。比如,当每次家长会结束之后,家长应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未来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地责骂和批评。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绝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没有太大差别,造成不同成绩的原因往往是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在指导内容和方向上,不要过度侧重于智力因素。

    第四,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才是真的有利。白杨树和银杏树一同栽下,享受同样的阳光雨露,同样的土壤水分。白杨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长得高大挺拔,而银杏树的成长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多年后,它不是照样能结出累累硕果吗?家庭指导要“远视”而非“近视”。井底之蛙的寓言告诉大家,不要做目光短浅的人。家庭指导的着眼点不应只是当下,更应是孩子的未来和一生的幸福。所以,功利主义的指导是不可取的。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家庭指导也同样如此。萧伯纳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有理、有度、有利的家庭指导才是有效的。不要急于一时,静待花开,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