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运用数学知识 |
范文 | 徐丹丹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培育初中生物理知识的基础性学科,由于知识过于抽象,且内容较为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以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内容解题为例,分析在其中运用数学知识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 数学知识 解题效率 学习规律 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教育工作者赋予更高要求。培育学生物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物理体系,进而进行思维创新,从而逐步应用于社会科技实践之中,对于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初中物理作为基础性学科,理应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物理知识比较枯燥,而且内容较为复杂,许多学生缺乏兴趣。相关工作者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转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浅析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的意义 1.提高解题效率,促进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在一些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由于都需要利用到计算方法,以及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知识的许多目标与物理知识不谋而合。而相比之下,物理是在初二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大部分学生很难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复杂知识。而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简化物理知识的复杂性,能够统筹数学与物理共通的相关因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学会相关的物理知识。在物理解题中,学生缺乏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对一些物理数据和相应的名词感觉难以理解,因此无法做题。而数学知识就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考量,将物理学科相关现象解释上的流程进行简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物理知识,从而及时运用技巧在解题之中,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的感知度,从而提升思考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中第一课为《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门课中给出了相对长度的概念,其中有一副戴帽子的图片,另一副是太阳的图片,老师让学生比较这两幅图中圆帽和圆形的太阳长度大小,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很轻易的觉得帽子大于太阳,而老师提出了一个相对长度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了,在做题的过程中也很难进行。这时候利用数学知识中的水平角度问题可以进行代入,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课程中有角度一课,也存在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出现大小偏差的问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举一反三。另外,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中有一课是《质量》,其中有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的知识,还有质量的换算公式等,大量的公式如果不进行归纳,学生很难加深记忆。而数学知识中就有关于速度、密度和功率等的数学符号以及公式,能够通过代入这些数学公式进行记忆归纳。 2.转化学习规律,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归纳和简化,也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价值规律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中,针对解题有许多规律解题方法,进行数学解题的创新能够为物理解题提供新的思路。例如,数学在计算方程式中有配方法、交换法等各种规律方法,而在物理学习中也可以通过变换某一种公式寻求其它解题公式。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压强》一章节,其中就有关于液体压强以及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而在物理解题中,常常会觉得效率很慢。这时候利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数学知识中的勾股定理,将大气压强中的大气流动形状与勾股定理函数整合,将P=ρgh中的g与h代入cos与sin中的数值,进而通过勾股定理的几种变换公式尝试着将g、h在压强公式里面进行变换。就可以得到好几个压强公式的解题规律,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路,让学生不仅可以解题,而且具备思考能力。另外,除了让学生思考以外,数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对比拓展视野,进行物理知识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中有《测量平均速度》一课,物理教材中只有平均速度等知识,在具体的解题中也围绕着这几个知识点展开,而利用数学知识中的路程问题和最短距离问题等知识,可以进行平均速度的延伸,让学生当做课题进行平均速度的研究。 二、浅析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加强意识引导,融合数学物理知识 虽然数学知识能够帮助物理解题,但是由于数学和物理是两门独立的系统性学科,知识内容都较为繁杂。首先,学生不具备数学知识解题的意识,因为还没有完全将二者进行联系。其次,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不能选择正确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因此,教学工作者需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课程的融合。首先,教学工作者需要优化物理课程以及课题,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物理课程的讲解时尽量的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导,从而将二者结合,同时在课题的选择上可以开发出一些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学习课程里,有一课为《重力》学习,首先针对重力的概念,老师可以将重力知识与数学中的函数知识进行结合,首先,重力与质量的换算公式可以在正比例与反比例图像中表示,进而研究其变化规律。例如,重力随着地球和月球落地的质量不同而变化。老师可以开发出地球和月球的两副函数图像,让学生辨别哪一副属于地球,哪一副属于月球。还可以通过重力与质量的公式,在坐标系中标出,根据相关数值代入规划三角形,沿着三角形轨迹发现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例如,某物理课题为当地球上的重力减少了二分之一,相应的质量如何变化?可以将质量与重力分别放在纵横坐标系上,利用公式采用1到3几个质量的数值,得出重力的数值,标在坐标系中,完成连线,形成三角形形状,然后将Y轴压缩一半,观察X轴三角形的走向以及变化情况,进而找出相应的规律。另外,可以将物理中的《浮力》知识与数学中的直线、线段知识结合。一般来说浮力越大,反映在三角形图形中则是曲线越明显,通过构建浮力与体积的相关公式,运用数学中图形的体积问题进行结合。例如,某题为在正方体中灌入液体,当正方体的液体达到一半时投入一枚硬币,它的浮力为多少?因此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求得正方体的体积,再运用浮力的变换单位公式进行创建。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发散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想象出浮力随着体积变化运动的状况,因此可以结合正方体的三视图进行研究,通过对三视图内部的中心点和虚线的描绘,找出硬币所在地位置,然后将该位置与正方体的四条轴线相联系,得出硬币的运动状况和运动之后的位置,进而发现浮力增大还是减小。另外,教学工作者需要将数学与物理的相关关键点进行设计,然后作为辅助课外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研究。例如,将力学换算公式与工程结合、液体压强与流速呈现数学函数图像等知识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出课题资料。 2.加强教学实践,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工作者可以逐步加强数学与物理结合的难度,让学生通过关系相对不那么密切的知识点寻找到互通的关系,尝试着找出规律进行解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有《动能和势能》一课,老师让学生通过不等式进行解题,学生需要掌握其中的變量再进行逻辑推算,才能得出答案,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老师可以加强教学实践,优化课程比例,在适当的时候增设实践课程,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不等式深层次的变量关系进行剖析,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理解题中应用数学知识事半功倍。教学工作者需要加强教学研究,具备相关引导技能,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冰.数学知识应用于初中物理解题的策略[J].初中物理,2019. [2]黄旭.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策略[J].物理课堂,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