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堂的“气场” |
范文 | 姚海东 许多次被《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吸引。每看一遍视频,就感动一次。歌里有一种“场”,带动了所有人的情感。 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也如此,那该多好啊!最近听了许多节课,课上只看到教师赶着教学内容,以自己的思路来安排教学的进度。与《我和我的祖国》现场歌会相比,课堂缺少了那样的“气场”,缺少了自然、宽松、舒展、愉悦的氛围和情境。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气场”的形成需要我们的淡定和信任。在《我和我的祖国》视频中,一位著名的指挥家指挥着一群普通群众深情吟唱。演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相信大家能唱好,这种信任传递给了现场的所有人。同理,课堂上要相信学生能学会。这个道理教师都懂,但有多少人能够“处变不惊”?“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主要写了什么。”为了赶进度,学生没读完就急急忙忙交流了,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急了,或者出示已经准备好的支架——填空,马上请学生讲,或者干脆自己讲起来,又或者草草带过。为什么不给足时间?为什么不让学生相互探讨?为什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教学流程?因为教师缺少淡定和对学生的信任。 “气场”的形成需要我们的微笑和关切。在视频里,不管是谁,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甜甜的笑,影响了周围的陌生人。微笑同样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没有情感的教学是麻木的。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些微笑,一些关切的目光,需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教师要少一些一本正经,少一些紧皱的眉头,少一些指手画脚。当学生表达错误的时候,请用关切的眼神让他坐下,示意他错了没关系,可以倾听别人的看法;当学生表达顺畅的时候,要多给点微笑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田。 “气场”的形成需要我们的等待和引领。视频中的指挥者用肢体语言,把所有人的目光和情感汇聚在了一起。引领也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很多时候做得并不称职。比如,让学生找句子谈感受,交流时他们并不会按照教师的意愿来说,而是随自己的理解和性子“自由”阐述。这时候,教师常常会不耐烦,甚至会打断学生,按着自己的思路“顺畅”地讲。这样的情景很有可能每天都在发生。为何不多在引领上花心思呢?为何不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捋顺他们的思路呢?教师是用语言引领的,语言的力量很强大,有先天优势。我们需要发挥它的功能,把学生混沌的思维变得澄澈。 “气场”的形成需要我们的融合和创新。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效果会不一样。教学也是如此。面对同样的内容,为何许多教师会用相同的方法来教不同的学生?文本的解读是否少了些许个性创新?能否及时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上次的经验能否下次再用?媒体、技术是否需要介入?创新不僅局限于以上方面。各类因素的介入会让学习更具魅力。 课堂的“气场”应是纯真的、原生态的。在向往的教学情境中,师生有说有笑,有争有辩。愿这种“气场”我们都能拥有! (浙江省海盐县三毛小学 ? 314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