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川汶川县:打好以工代赈组合拳“赈”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极 |
范文 | 以工代赈,即“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近年来,四川省汶川县以优异成绩实现整县摘帽,被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摘帽工作先进县”。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汶川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惠民政策的落实、脱贫项目的实施。其中,以工代赈项目在汶川脱贫过程中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扮演着“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角色。 在推进脱贫攻坚项目中,汶川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1+3+5”推进模式,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产业发展+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四者结合,互为补充,积极争创“7个1”工作成效,充分展示汶川县以工代赈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来,汶川县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按以工代赈“有序、清正、民心”总体要求,落实好国家以工代赈的赈济政策,念好“准、好、活、足”四字经: 一、用准项目,为以工代赈注入活力 由于大部分耕地在高半山,汶川县大力实施乡村交通、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建设项目,共8大项、21小项,总投资4218万元,争取国家和省以工代赈资金3893万元,修建乡村公路16条51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余亩,新增农田面积40亩,新增高效灌溉农田1700亩。 二、用好政策,为以工代赈竭尽全力 一方面最大范围整合资源,出台相关文件,采取部门整合、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整合不同渠道项目资金,集中成片对项目区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搭建“互联网+项目管理”平台,建立“O2O+D”(线上线下+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三、用活人才,為以工代赈开足马力 以工代赈为贫困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并通过培训,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新建、扩宽的乡村、产业道路,为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四、用足资金,为以工代赈增添动力 汶川县建设与赈济相结合,确定劳务报酬标准80—120元/天。“十三五”以来,汶川县已建设完工18个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共计442万元,占比17.54%,直接受益群众2100余人。为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保群众获取劳动报酬总额不低于中央资金的15%,并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在村内公示。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大家建设家园的自主、积极性,助力汶川成为“四川省脱贫摘帽工作先进县”。下一步,汶川将充分运用探索创新的建设经验,积极构建“以工代赈+产业发展+企业引领(含集体经济)”的工作格局,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进一步拓展建设领域、拓宽赈济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更多好经验、好做法,扎实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提升以工代赈效益,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添砖加瓦。◆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