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提升城市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
范文

    赵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当然,抗疫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城市群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协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升城市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值得思考。纵观各大城市群发展实践,各城市群通过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优化融合、公共服务互惠共享等,为构建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城市群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我国城市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举措

    为了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各大城市群开展跨区域、跨城市疫情联防联控,做到迅速定位确诊和疑似病例踪迹,及时干预疫情传播的关键路径,从而保障了防疫抗疫任务的高效完成。

    (一)京津冀三地联防联控举措

    2014年,京津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疾病防控一体化”合作平台,突出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重点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京津冀三地建立了政府部门协调、专业部门对接、全方位服务的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协同推进人员流动、疫情协查管控、交通通道防疫、物资供应、诊疗方案共享、企业复工复产等重大问题。

    (二)长三角城市群联防联控举措

    长三角城市群建立了“5+2”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制定了长三角联防联控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工作方案,明确由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牵头负责常态沟通协调。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加强疫情信息实时共享,联合筑牢线下“防疫墙”和线上“防疫网”;二是科技防疫,实行行程码、健康码互认,联合发放人员、车辆互认通行机制;三是共同深化12315热线信息共享机制,全力畅通公众诉求渠道;四是推进疫情防控联合科技攻关,支持医疗机构跨区域协作;五是保障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六是积极对接重点劳务输出地区,组织专车接送跨区域员工返岗。一系列举措的迅速落地,城市群“一体化”的显著效应加快释放,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粤港澳大湾区联防联控举措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粤港澳大湾区开启“联手抗疫”模式。一是沿用了2003年建立的粤港澳三地传染病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作协议》,制定了定期会商制度、每月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等;二是珠澳两地加强信息共享,携手共筑海关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纵横贯通的沟通联系网络,共同研究监管互助、防疫物资通关特办、速办、即办的实操和联防、联控、联动的细节;三是搭建医药卫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并探索新型互联网诊疗,在湾区率先实现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努力做到医院之间各诊疗环节数据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四是支持珠三角9市高水平医院与港澳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努力克服体制机制差异带来的挑战,如探索大湾区内跨境转诊,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五是为防疫物资、民生物资运输搭建特殊通道,坚持特办、速办、即办,选派业务骨干值守,全力确保防疫物资通关“零延时”。

    (四)成渝双城经济圈联防联控举措

    当前,成渝城市群正在部署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了一整套的沟通协调机制。从疫情联防联控来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好防控措施落实,注重分区分级抓、及时有效抓,持续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二是进一步抓好物资保障,做好医疗防护物资持续供应和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提高后续供应能力;三是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突出抓好产业链复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四是加大交通保畅力度,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让人流、物流有序转动起来;五是签署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等,加强与毗邻地区医疗协同发展;六是推动医疗服务区域合作,建立川渝远程医疗系统,试点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共同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

    二、我国城市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群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视安全防控,在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领域欠账较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城市群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暴露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核心城市的防控压力大、安全防控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跨省市协调难度较大

    根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将城市群分为单核中心型城市群、双核中心型城市群及多核中心型城市群。从协调机制来看,单核心城市群协调机制较为顺畅,双核心及多核心,特别是跨省市多核心的协同机制存在典型的“老大难”问题,如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圆桌会议”上坐着的负责人彼此行政级别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与水平不同,各城市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成功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多核心在行政、体量上不对等,暴露出协调不畅、效率低等现实问题。

    (二)核心城市防控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城市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人口流动往往是传播的核心途径,而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又是人口最重要的集聚地,核心城市的防控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城市。一是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医疗应急储備等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核心城市普遍存在医疗资源短缺,医院、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虽较一般城市完善,但一旦暴发传染病疫情,各类公共服务很难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二是医疗救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业务能力建设不够,导致诊疗技术水平能力不足。此外,由于受到专科限制,发展前景不明朗,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质人员引进难、留不住。三是受限于人员、资金、技术手段等,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也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较大影响,如短时间内筹集防控防疫物资、调集大量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