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降要求、搭平台、立标杆”三招制胜 |
范文 | 胡春丽 “咕咚”是一个日渐风靡的运动软件,它有什么特质让懒于锻炼的人爱上运动?“咕咚”入门时的零门槛、训练中的多平台,以及评价上的多元激励,是它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想要让学生接受作文习作并爱上习作,我们可以借鉴“咕咚”的策略,让害怕作文的学生也爱上习作。一、作文要求:降要求,化难为易 由调查得知,作文习作要求门槛过高,是导致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一、二年级还是写话,三年级突然要求写整篇的文章,虽然课标对三年级的习作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但明确的作文主题规定,再加上许多老师以应试为重的习作要求,导致学生在三年级就要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层次清楚。这样,初次接触作文的学生就有了害怕的心理。然而“咕咚”的使用却无门槛:对个人的年龄、体重,跑步的时长、距离皆无要求。也正是因为它的无门槛,才给了所有人轻松入门的可能。我们从改变教师观念、分解教材难点这两方面来降低习作的门槛。 1.降评价要求 作文习作普遍呈现“老师辛苦,学生痛苦”的现状,问题在哪里?在于我们总是以“优秀作文”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好的习作应该得到表扬,一般的作品哪怕只有一句出彩的话、一个有趣的角度,也应给予表彰。这样的评价,能鼓励学生主动习作,保护了后进生的习作自信心。 2.建教材梯度 单元作文有明确的习作主题和具体要求,是学生最伤脑筋的任务,如何化难为易?我们将难写的任务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小任务,每个梯度有侧重,由简入难循序渐进。通过分解,习作有了梯度,难度降下来了,学生也不害怕。老师也可以通过不同梯度的侧重,把握学生的优劣势,这样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单元作文的任务重反而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二、习作训练:搭平台,有的放矢 参考“咕咚”从慢到快、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训练逻辑,针对习作我们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分层训练平台,二是双向沟通平台,三是公开竞赛平台。 1.分层训练平台 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差距还有扩大化的趋势。我们有针对性地将同一个作文任务做出三个不同难度的练习层次,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案。这样的个性化训练,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双向沟通平台 “咕咚”引导跑者加入跑团,有了这个沟通平台,大家可以在互相学习中开阔眼界,在一起奔跑中坚定意志。习作也一样,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左右,可由好友组成,也可由水平相当的同学组成。学生间的互评互改让他们在交流沟通中相互学习、倾诉,没有障碍。“双向”反馈比“单向”反馈效果好。 3.公开竞赛平台 不管是跑步还是习作,都要有个类似计步的竞赛平台。例如我们创办的《班级作文周报》就为学生提供了竞赛的机会。这本“班本化”的刊物有两个版面:A版主要发表优秀作文,写作优秀的学生机会多一些;B版发表精彩片段,可增加发表数量,提高参与率,基础一般的学生有优先权。这样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发表的机会,极大增强了学生习作积极性。三、习作评价:立标杆,多元激励 “咕咚”的评价很到位,你奔跑,它记录;你参赛,有奖牌。我们也运用等级评定、荣誉奖章等多种激励策略鼓励学生。 1.立“等级标杆” 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我们出台了“习作达人等级评定细则”,让学生把习作中获得的星星与练笔字数、发表字数等成绩,都记录在汇总表上,作为评定等级的依据。这一活动分初、中、高三个等級,学生在每完成一定的任务量且收获一定数额的小星星后才能够进入更高的等级,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使习作课变得更加有趣。 2.立“荣誉标杆” 像“咕咚运动”中计步功能一样,我们为学生立下了各种“荣誉标杆”:坚持写素材一个月、两个月的,有“坚持习作奖”;进步大的,有“进步奖”;发表数量多的,有“小作家奖”……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有奖励陪伴,自己的表现受到他人重视与认可,这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习作动力。 习作其实并不难,在“咕咚运动”式的激励下,学生的习作劲头更足,学习环境也更加轻松愉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