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践场域与创新发展 |
范文 | 周志山 摘? ? 要: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具有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得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的当代性和世界性,需要在民族复兴和世界历史中得到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的新时代和新境界,需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实践场域;创新发展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历史。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它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是中国社会得到了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现代转换;二是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民族化的形式,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鸿篇巨制,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华民族由一个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完全拥有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繁荣昌盛的国家,并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它找寻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因此,总结和展望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践场域与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进程:在阐释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年的历史征程,向世人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雄伟画卷,绘制了历经28年浴血奋战使新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新时期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再到新时代不懈奋斗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谱系,实现了从毛泽东思想直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次理论飞跃。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可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主题、实践要求和理论成果,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主题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其中:从1949年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造理论、特别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具体境况相结合,完成了对我国“三大领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的社会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1956年到1966年,我们党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但对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起到积极作用,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66年到1978年,历经十年“文革”浩劫,之后虽然有一个短暂的制度恢复和完善时期,但中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它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直面重大发展问题,深刻总结和反思历史经验教训。 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被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到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下亟待突破和转型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主题,恢復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立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门开启,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但党内腐败现象滋生、部分党员价值观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日益凸显的实践主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又导致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党的执政面临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实践主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 ?):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国情,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二、实践场域:在民族复兴和世界历史境遇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与世界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立足中国,体现“中国向度”,又要胸怀世界、放眼全球,体现“世界向度”,做到“民族向度”与“世界向度”、“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互相结合,以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世界性。 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阐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救亡图存、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境遇中引入中国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永恒主题和崇高命意,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因此,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辛探索的理论源泉。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使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站起来”,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使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富起来”,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全面部署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当代性就是要通过与当代中国实践、时代特征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理论品格。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主题和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置于这样的历史进程和实践场域中,才能一以贯之地从过去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才能更好地彰显其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 2.在世界历史的境遇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构成了当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际遇和空间格局。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明的结晶,吸收了包括东方文明在内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也并没有囿于西欧而是在全世界获得广泛传播,正是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与各民族文化与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个性化。因此,没有世界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历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在凸现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它将在一个更为宏阔和开放的平台上揭示其发展规律,这既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准的根本要求。 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向度,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拓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世界意义。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有一个深透的认识与全面的把握,并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相融通,才能开创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驱除盲目陶醉于自身文化优越性的弊病而日益彰显出其世界历史意义,才会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现代化道路、乃至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分割、相互支撑的两个维度:没有前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缺失立足点和动力源;没有后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失去方位感和影响力。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向度”,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民族特色”,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则是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华民族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创新发展: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互动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1]深刻总结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处理好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两个研究维度紧密结合起来。 1.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结合起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诞生,但它从来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作为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里的实践,最为重要的就是十月革命后各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各国社會主义革命和建设史密切相关。而中国70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原创性的贡献。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富起来”的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遇到了大量经典作家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并在积累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里,构建一个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双向互动的关系格局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实践创新,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转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另一方面是理论创新,即对实践中的中国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提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化与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双向互动,形式上不断循环,内容上不断递升,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动力机制。 2.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结合起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这里需要澄清的是,过去,我们较多地从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视角,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抽象的、普遍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其具体的、特殊地域中的运用。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任和希望,落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上,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功能,突破和超越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限,更为直接地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贯通起来。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便直接被赋予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潮流的使命担当。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置于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度上加以研究,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5-5(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