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经典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范文

    摘要:经典整本书阅读,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读什么经典的问题;二是怎么读的问题;三是阅读时间保证问题;四是读书收获如何考评的问题。如今上上下下掀起整本书阅读热,各种“经典整本书阅读”公开课雨后春笋般涌现,语文教师大讲特讲指导整本书阅读方法。其实,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不在于阅读方法,而在于学生要有阅读信仰,要有阅读时间。

    关键词:经典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阅读信仰

    2017年即将颁布施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共设计了15项学习任务群,构成了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其中“学习任务群2”,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置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北京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尤其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变化进步十分明显。例如,北京已把《论语》《红岩》《红楼梦》等12部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明确列入高考语文考试范围。

    但是,现实中的语文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不增加语文课时,学生写作业永远把语文排在最后甚至不写不交,语文老师也急功近利地教给学生各种题型的应试技巧。如是,学生可以不读经典原著,只须看市面上随处可见的“精华版”或老师提供的“问答版”,免去阅读体验,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应对考试的准确性。师生的“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变得如此功利,怪不得有人呐喊起来:“要想毁掉哪部经典,就把它列入高考篇目吧!”这样的经典整本书阅读,毁掉的何止是经典,明明是在毁掉一代学生!没有阅读过程的体验,哪来经典的体悟与熏陶?又怎么培养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应试灌输死记硬背经典问答要义,就不怕反而让学生反感经典,进而在价值观上叛逆?

    经典整本书阅读,应该着重阅读过程的落实,只有学生真正阅读进去了,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才会有自己的感悟、思考和收获。经典对阅读者的熏陶,是在阅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实现的。经典阅读的考查,要的不是结果,不是高分,而应该是这个享受阅读经典的过程和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只有这样的阅读经典,才能真正以经典熏陶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经典整本书阅读,现在已经风行了,各种“经典整本书阅读”公开课推波助澜。然而,以公开课为代表的各种经典阅读,本人还以为做得远远不够。对经典阅读,我们除了高度重视,跟上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和新修订的课标要求外,还要深入思考四个问题:一是读什么经典的问题;二是怎么读的问题;三是阅读时间保证问题;四是读书收获如何考评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读什么经典的问题。北京市高考规定了12部,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本人还是有话要说:为什么只是这12部?评判、选择经典的标准是什么?这12部经典(《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论语》《三国演义》《四世同堂》《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除《论语》外,余下11部全是小说,视野是不是太窄了?古人读书有“经、史、子、集”,今天也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为什么不扩大类别范围,扩大数量。而且,本人觉得除了小说文学的感染熏陶容易起作用外,历史和哲学方面与大师对话,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考能力,甚至有振聋发聩之效应。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思想太单调、太贫乏、太肤浅。所以,每逢寒暑假,本人就会布置学生读各方面的书。如列出文学类、文化类、史哲类、自然科学类,每类3—4部书目,让学生去选读,扩大学生读书视野。

    第二个问题,关于怎么读经典的问题。看了太多的公开课,教师给出太多的方法,左引导,右引导,最后让学生左右为难了。其实,读书方法是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摸索形成的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学习任务群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置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因此,经典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要展示的应是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点,而不应是教师强加的引导、指导和交待的方法;要展示的应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感悟、思考和收获,而不是教师提供的为应试准备的经典阅读问答题标准答案。现在,新课标的“15项学习任务群”的教材还没有出来,我们用的还是老教材,课内时间用于精教课文,大部头经典整本书阅读还不能挤入课内阅读,只能在课外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因此,教师的“引导”,只能是检查督促学生落实读书过程,以及随时地给学生“答疑”“点拨”,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师的引导,只能是过程性的,粗略的,如果硬要强加一些方法和要求,越具体对学生的阅读干扰可能会越大。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何顺着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相机提出一些要求并检查,以落实读书过程。

    第三个问题,关于阅读时间问题。由于新课标的“15项学习任务群”的教材还没有出来,我们的语文旧教材,课内时间大部分用于精教课文,大部头经典整本书阅读任务只能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仅以北京12部高考经典来看,学生要挤零零碎碎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这12部,恐怕需要3到5年的时间。等到新课标包含“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15个学习任务群新教材出来后,我想那个阅读量会更大!哪来时间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呢?要知道现实是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根本没有什么课余时间去读课外书的!趁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和新修订课标,本人代表语文组教师几次向学校要求增加语文课时,都没有成功。没有读书时间,哪来读书过程?没有读书过程,哪来读书体验?没有读书体验,哪来读书熏陶?要让学生有读书时间,绝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是各科学习、作业时间协调的事,是学校课程时间协调的事。

    第四个问题,关于经典阅读如何考评的问题。用中、高考去考查经典阅读,能真正考评经典阅读的效果吗?一套语文试题,如何考查经典阅读?一套语文试题,如何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是专家教授们的问题了,但是,与学生交往最多的,对学生为人道德、思想品质、人格精神、文化品位了解最多的,永远是语文教师。经典阅读学生读过没有,经典的思想精神对学生有什么熏陶,语文教师从学生平时的随笔作文、言谈举止中,看得最清楚!然而这些,在高考应试的答卷上却很难看出来。高考经典阅读考评问题影响着一线师生的阅读行为。许多一线的教师们在绞尽脑汁地猜测考卷中经典阅读考题怎么出,生怕自己的学生考不了高分,于是就出现教师替学生包办一切:内容简介、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文学文化常识填空题、经典内容问答题……教师早就整理好,让学生考前突击看一看记一记,就能争取考试得个满意的分数。出题的专家,如何与备考的师生斗智斗勇?如何真正考评出学生阅读经典的水平和收获?

    以上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最重要,关系到价值取向和培养什么人,阅读什么经典永远比怎么阅读重要。第三个问题,阅读时间保证问题,学生缺的就是读书时间!而读书时间,语文教师给不了,这是个系统工程问题。第四个问题,经典阅读考评问题,只要是应试,备考师生肯定会挖空心思与命题专家斗智斗勇。第二个问题,怎么读的问题,由于读书任务放在课外完成,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师也难以深入干预。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典阅读方面,作用实在有限!一线语文教师,到底能干什么呢?本人认为,就是课内课外陪学生一起读,落实读书过程,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有了充实的读书过程,有了读书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后面的一切——感悟、熏陶、立德樹人。

    结合本人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我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操作办法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要有阅读信仰和阅读时间。语文教师们,请与自己的学生同读一本书吧,陪着学生课内课外扎实地读,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唯有如此,才是正途!

    作者简介:刘国富(1968— ),男,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丰台区中语会副会长、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特聘导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