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远离芜杂 回归本原
范文

    摘要:由公开课《神的一滴》的评价谈起,探讨当前语文课堂“芜杂”的原因,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坚守本色,返璞求真,回归语文本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回归本原;语文本质

    最近,观摩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课题为《神的一滴》。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梳理文本中字音、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梳理文本写作思路,接着让学生概括全文写作主旨,最后教师畅谈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

    不少评课教师认为这节课注重学生基础,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课堂拓展较好。但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节课而言,至少在教学重点的确定上有偏颇,对环境保护的探讨过多,直接导致这节课的教学显得“芜杂”。实际上,放眼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类似这样“芜杂”的课堂不在少数。

    “芜杂”缘由之一:不明语文学科的核心是什么。

    在大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不少语文教师曲解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于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这些教师会在语文教材内容基础上随性地生发一些教学素材。客观地讲,这些材料有的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但是没有教者的悉心过滤和系统化的控制,任由其“芜杂”式地融入语文课堂,这样的内容必然会冲淡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芜杂”缘由之二:不明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多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唯师独尊、唯生为本两大阶段。教师的绝对权威被逐步消解,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无限推崇。在这样的思潮推动下,不少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需求,乃至于过分迎合学生的趣味,这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归根到底,这些教师没搞清楚语文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当前有不少专家及研究者在纷纷讨论核心素养问题。对于这个讨论,笔者不敢妄断孰是孰非,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元素——大多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层面进行讨论。下面,笔者也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谈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怎样抓住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

    1.语言是根基,是起跑线。一切语文教学的起点都应在语言层面,而且应该是学生既有的语言基础层面。当然,语文基础层面的学习不能仅局限在对新字词的学习上。例如,本文提及的这节公开课仅仅教学生识别文本中的生字词,这个就是狭隘的机械式语言学习。有效的语言学习应该是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鉴。例如对《神的一滴》当中“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的赏析,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上下文畅谈自己的认识,在小组、全班、教师参与的多层级交流与讨论中发现这个语句的妙处,继而深度品析作者亲近静谧自然的独特性灵。

    2.思维是支撑点,是助跑器。作品的建构往往基于作者缜密而独特的思维,它是作品语言体系以及意义大厦的支撑点,也是引领学生畅游语文世界的助跑器。以《神的一滴》一课为例,教师需要指点学生整体品味文本语言,理出作者叙事、抒情、说理的基本思路。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逐段梳理写作内容,然后将其行文的逻辑顺序理顺。只有这样,学生的深层学习才会有一定的根基和凭借。

    3.审美是营养液,是净化剂。生活是个大舞台,青少年学生必须做好进入社会的种种准备。语文学科应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审美教育自然是重要一环。以《神的一滴》为例,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本语言,从中发现瓦尔登湖的自然美以及其包容一切的博大情怀。当然,这里面还有丑恶的一面,例如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对瓦尔登湖的生态破坏,这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审“丑”的一面。对“丑”的发现乃至揭露实为对“美”的呼唤和保护。学生从中能得到心灵净化,能对自身及社会行为树立一个基于“美”的准则。

    4.文化是归宿地,是指明灯。以《神的一滴》为例,人们理应从中找到心灵的皈依——原初的自然。人们从自然中走出来已经很久、很远了,以致于忘记了自己永远是自然的一分子。澄明、静谧,不因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保持心灵的清明、宁静,这应该是我们所有社会人最为迫切地回望的。因此,“神”不是玄机,不是虚无,它就是一直以来被我们怠慢乃至虐待的自然。这正是我们得以继续前行的指明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该怎样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简略谈一谈其基本策略。

    第一,通读文本,理顺行文思路,说发现。

    无论哪种文体,对其内容的语言发现都是起源。其中,对基于语言表达的作者行文思路的把握是必须首先拿下的教学“堡垒”。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调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策略。例如,以翻转课堂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解决基础语言层面的问题,在阅读之时完成行文思路的基础梳理;到了課堂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只要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即可,最多是过程中加以导引,最后加以明确。

    第二,审视文本,寻找多项美点,谈收获。

    对事物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对文本的认知也需要在通读的基础上升级,这就是审视文本。审视的基本方法是多质疑,多问文本表达与呈现的现实,结合生活阅历和个人的思想、思维基础,找寻现象的本因。其中,对文中“美点”的发现应该是重点。它可以是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可以是可贵的思想,可以是独特的行文结构,可以是巧妙的艺术技法等。针对这些发现,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谈谈各自的认识和收获。

    第三,解构文本,响应文化感召,悟融合。

    优秀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先进文化的认知与引领,语文教学必须使其得以凸显,这是语文学科的使命,更是整个教育的使命。教师要引领学生吸收外部先进文化,从文本中解构出积极元素,将其与已有文化融合。

    总之,语文教学是基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回归这个本原,远离任何芜杂的理念、行为。

    参考文献:

    [1]徐文军. 求真:语文教学的本质呼唤[J]. 江苏教育研究,2014,(26).

    [2]雒进才. 语文教学开放性原则的本质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3).

    [3]蔡焕杰. 赤子其人,芳菲其文——《神的一滴》教学实录[J]. 语文知识,2015,(3).

    作者简介:沙莎(1978— ), 女,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