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意存高远 选材须巧思 |
范文 | 王呈伟 【摘要】本文以“收藏”为话题,通过四篇下水作文片段说明学生写作应“立意存高远,选材须巧思”,这样才能让作文光彩夺目,成为真正的“收藏品”。 【关键词】立意;选材;下水作文 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联考作文命题是以“收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同学的笔下都是写自己收藏的几张照片,再通过收藏照片引申到父母、同学、朋友,其间融入的是亲情和友情;题材大体雷同,记叙平铺直叙,缺乏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难免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使人读后易生审美疲劳。还有的同学写收藏,仅局限在收藏的藏品上面,多数是收藏CD,文中列举了几个自己喜欢的歌星,致使文字在收藏的字面上浮动。更有甚者,把宿构的文章进行考场剪辑,生硬嫁接,列出古代几个名人当作自己心里的收藏,牵强附会,缺乏发自内心的真情触动。由此看出,学生大脑里储备的资料在考场上不容易被激活,都属于休眠状态,这说明学生平时在阅读中缺乏对所读作品的深刻感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在阅读中进行类似联想和比较分析。 今年雪灾之后,各种媒体都进行了很多积极报道,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点写作素材,或者感动,或者思考,或者震撼,但在阅卷过程中看到的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灵动的视角来反观社会现象,把视线从书本中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思考。(下水作文片段1——收藏冰雪中的记忆) 人们都愿意收藏幸福,收藏快乐,但生活并不像我们期许的那样总是阳光春雨,也要经历暴雪狂风;因此当我们遇到了苦难也不要回避,去直面困苦,抗击灾难;收藏住人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那份冷静与尊严,凝聚成内心深处最值得回味的一页。 刚刚过去的一场大雪应该成为国人心里永远的收藏。大江南北共同抗击风雪的会战让世人感受到面对灾难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坚韧。冰雪过后,我们应用心收藏起人们直面困难的冷静和忍耐。交通、电力受阻使火车站、飞机场到处挤满了滞留的旅客,他们肩扛行李,手攥车票,眼巴巴望着站点内滚动的屏幕,这是面对天灾人们本能地表现出的忍耐,暴风雪总会过去的,受阻的交通一定会疏通的,中断的电力也会接通的,大雪面前人们面色的凝重和天气的阴云一起在考验着这个民族的耐力。在人与风雪的对峙中,人类保持住了该有的秩序和稳定,不急躁,没乱阵,控制住了情绪的冲动,在对峙中显示出人类的智慧。 因此,收藏起这份冷静和耐心,让我们感受到沉默的力量。灾难来了,既然躲不过,索性就收藏起来;时时提醒自己,在等待中人类曾经有的煎熬和苦痛;时时告诫自己,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脆弱和渺小。这样,人们在和自然的相处中就会少些狂热的征服欲,多一点对自然的敬畏感,就会更好地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能总在重蹈覆辙,在灾难面前,冷静与秩序是一种力量,而自省和反思更显示尊严和智慧。曲突徙薪比抗击灾难更显示人类的远见卓识。 风雪过后,我们更要收藏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责任意识。无论多大的风雪,一样有人在坚守岗位:风雪中值勤的交警,道路上铲雪推车的职工,屹立的英姿成为人们灵魂深处的力量之源;还有在雪漫群山的丛林中,电力工人用脚踏出一条雪路,用肩把电力器材扛上山顶,用生命保证了输电网络的安全,这种在灾难面表现出的力量和精神哪能不收藏在我们的心底? 收藏起这些珍贵的瞬间吧,日常生活中多向他们投以尊敬的目光和理解的微笑;风雪过后,我们收藏起一个民族在风雪中同行的庄严,收藏起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汇成一股暖流萦绕在曾经经历过风雪的民族,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学生不仅要想到近期发生的事,还应于材料中努力挖掘事件的生命价值,在精神层面顺势提升其存在的文化意义,让所用的话题在思维领域内因风而走势,随意而赋形,达到形神合一。因此敢于收藏苦难,不去刻意讳饰,在直面苦难的过程中再现人类的尊严,应该成为学生笔下的闪光点。那么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命运,就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当仁不让的责任。 倘若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想不到现实生活中的范例,也可以回到历史中去寻觅;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否在历史中找到很好的视角来解读所面对的话题。(下水作文片段2——记忆深处,收藏那道抚不平的伤痕) 在我们情感的记忆夹里,总想放些美好的东西作为一生的收藏。习惯于历数曾经的辉煌而津津乐道,对曾有的屈辱却很怕提及,甚而至于把有些原本清晰的图像模糊得一塌糊涂,其实用心收藏这些悲情记忆才彰显一个民族的文化厚重。 既然历史不客气地给了我们痛苦的回忆,那我们就索性收藏它。尽管历数幸福让人愉悦,但收藏苦难则更看出一个民族的坚韧和不屈。查考清史稿,就感觉关于圆明园被焚毁的文字,记录得太少,这些过去官修的史书似乎很怕提及,似乎都怕揭开伤疤;但历史是抹不掉的事实,那一段历史尽管没有过多的文字记载,但就是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这几幅画面,就足以深深地印在国人心里,挥之不去。 一个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历经几代帝王的惨淡经营,集中了古代文化精华的宫苑建筑群,竟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成一片废墟;一个让西方无比赞誉的东方建筑典范,一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惊世之作,而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竟是几处残垣断壁。既然历史留给了我们这些痛苦的记忆,我们收藏起来又奈何?收藏之后好更深层次地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收藏之后好更勤勉地自强不息。 现在有些人却不想收藏这份记忆了,想在原来的遗址上复原圆明园豪奢的旧貌,用新的繁荣景象遮住过去的耻辱印记。但前提是不能抹杀这份苦涩的记忆,不能拒绝收藏苦难的意义,即便人们不想提及这份沉痛,但子孙后代未必就不要这段历史!因此忘掉过去的悲情往事,沉湎于灯红酒绿的日日狂欢,我们民族精神的血性就被稀淡了。因此记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纵火焚烧圆明园的暴行,纵然伤痕累累,血泪斑斑,不堪回首,也收藏起这一页吧!历史不能涂改旧迹,城市也不该总是破旧翻新。让人们站在废墟前反思、自省,收藏一份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有什么不可取呢?圆明园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讲堂。 由此可见,在历史的收藏册里圆明园应是一个生命,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生命;使浮躁的心静下来,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一座修复好的圆明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这个道理上说,收藏圆明园的废墟就已远远超越了收藏园林建筑本身。 今天的圆明园仍然是一个热点话题,更是国人心里的痛。然而归结到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似乎修复圆明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自圆其说的背后还应呼唤国人多难兴邦之后的奋发图强,这是在读书人的土壤里播种守望民族的清醒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中这些内容也想不到,就要从自己熟知的材料中找一些旧例来翻出新意,一定要选出一个适合自己展示思想风采的人物来讨论眼下的话题,阐释自己的真正理解,不能令人耳目一新,也要发人深省。比如以柳永为例:(下水作文片段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收藏真情) 看惯了正史中记载的封建正统文人政绩的生平,觉得千人一面,毫无动人之处;即便有不同,也是孤傲与闲雅堆砌,才情和勇武迭出,大凡给人的感觉都像是打扮好了的雕塑,让后人景仰。缺乏生命动情时的质朴与憨容。因此,对那些被列入正史的士大夫之族我暂且不去收藏,我收藏率性的柳永,他是封建王朝不经意间留给后人的性情种子。 居于庙堂之高的人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往往压抑性情说些必须说而又被允许说的话;除了歌功颂德,做诗也要戴上华装,隐去人性中率性的一面,戴着镣铐起舞。真的无法想象他们脱下官服之后的生活又会如何,据说皇帝也要选几个正襟危坐的臣子作百官的楷模。 如此可见,要从正史中找出古人的真实表情还真的不容易。只是那么多有思想而情感丰富的官员,要想表露自己纯真的一面,那该怎么办?在官场上累了,倦了,顺便叫上一些随从到山野中去找些抒发性灵的句子。欧阳修醉酒写《醉翁亭记》;苏轼两游赤壁而再赋,徜徉于山水间作一回闲云野鹤,虽是忙里偷闲,也显示了他们极可爱的一面。然终究是文人学士的端行,均不如柳永敢于在市井中吟唱表现得率性,我手写我口,笔下涌真情,毫无矫饰,洒脱不羁。世人根本用不着以纸笔去收录他的作品,但凡“饮水处,即能歌柳词”,时人是用心来收藏他的作品的,远胜正史留高名。 后人论及宋朝词人,也难免说出幸亏有柳七郎这般性情中人在前世行走着,否则清一色的表情太过呆板了,要抒发一下郁闷的情怀都找不到心心相通的人。毕竟历代文人在仕途中都走得踉踉跄跄,心中是需要收藏一片性情的阳光地带。 柳永的诗作中满是真性情的流露,少有知识分子的穷酸。在《鹤冲天》中以“白衣卿相”自嘲,用“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毫不隐讳对科举的不满;十分率性地行到小巷深处,坐看市井风云,用流淌着热血的真情吟咏着对大千世界的感悟,他和大众的心贴得很近,和饱受伤害的灵魂挨得很紧。终使天下人吟诵柳诗成了一道让后人无法启及的风景。你说,我们怎么能不收藏柳永的率性与真情呢? 其实,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给会思考的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因此在作文题目的范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思辨的风采就应该是高三学生跃跃欲试的领地。如果学生平时长于思辨,就可以在析理上下功夫。比如“收藏”一题,倘在“藏”上多点笔墨,可能会收立意新颖之效。因为“藏”字所渗透的文化内涵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而一种观念的盛行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其实这就给爱思考的人们留下了辩论的广阔天地。不去尝试,岂不可惜?(下水作文片段4——人是能思考的芦苇,我要用思想去收藏) 每次看到有人发表宏论说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并能追本溯源,心里就有一种文化自卑的情愫,而持此论者偏偏还要从中国私家藏书的脉络中析出和国外图书馆开放精神的种种不同,虽说有些道理,然笔者觉得此论还有偏颇之处。 翻开天一阁藏书的管理条例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可见防范意识很浓,此规则使外人无法识得阁中真面目,令文化传播和文明远播很受局限。可见当初人们收藏书的目的是有些重“藏”而轻传的。但是否就以此定论为中国文化重家族而轻国家的概念,还是显得十分牵强。善本孤本束之高阁,世人无法睹其“芳颜”,换一个角度不也证明国人爱书而重家传的传统? 私家藏书的兴盛,从某些方面讲是使中华民族的读书种子得以延续的有效方法。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浙江南浔张静江故居内悬挂的名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更是鼓舞了一代代人在求学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这才是收藏书籍的真正命义。 而正是对书的情感才能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情感。看着文澜阁在历次浩劫中几次被毁灭的经历,则显示出读书人侠肝义胆的风范。当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在太平军的战火中,正是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主人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自费组织人抢救,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又对残缺版本进行抄补,历时7年得以完成,而文澜阁重修完成后,丁氏兄弟又将《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从这些私家藏书的主人身上看出哪里缺少公共精神? 在抗日战争期间,《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阁书西迁,历时半载,辗转数省,行程两千多公里终将图书安全运抵大后方。从这部藏书的收藏经历,管窥中华民族的一段“文化沧桑史”,让我们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的厚重。 我们感佩藏书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意识,其实正是公共精神的发扬光大的呈现!大敌当前,面临万劫不复的险境,仍然以国事为重,弃小家而顾大家,舍一己之生命而传民族之文化,这哪里是因藏书而为私的保守观念呢?其实一个国家就是一本大书,读书人把国家藏于心中有何不可?由此反倒彰显出读书人可贵的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因此书可藏而且应该藏。 林林总总地说了很多,其实就想借这个题目激活大家的思路,让同学们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另一方面,考前让学生多了解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一个题目范畴内用几种思路去深入思考,也算是一种可行的思维训练,何不心悦而收藏?虽说老师的文字中多了些成人化倾向的观点,但学生能从中借鉴一缕思维的火花,来点亮自己的思想,那么作文辅导就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