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史记》中刺客群体的精神内涵
范文

    盛越

    《史记》是博大精深的历史巨著,又是璀璨夺目的文学名著,其文学成就之一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的英雄事迹,在他笔下,刺客群体身上体现出了重信守诺、知恩图报、崇尚正义、英勇无畏、反抗强暴、舍生忘死、竭忠尽智等精神的光辉。

    一、知恩图报

    曹沫是鲁国将领,以“勇力事鲁庄公”。在与齐军的三次交战中皆遭败北。按照军事惯例,败军之将,当受处罚。但鲁庄公不以成败论之,非但不革其军权,却在割地求和的情况下“犹复以为将”,这对曹沫来说是莫大的恩惠。以前国力强大委以重任是大恩,现在三次战败而未受到追究更是恩情似海。正是在知恩必报的心理作用下,与齐鲁会盟时勇为刺客,报答了鲁庄公的知遇之恩,捍卫了鲁国的利益。

    豫让二易其主才得到智伯的“国士之待”。因此,豫让把智伯当知己,“以国士报之”。既回报智伯的知遇之恩,又替智伯报仇。

    荆轲文武双全,但长期怀才不遇,受尽人情凉薄。当田光向太子丹以死举荐他时,荆轲才享受到了由此而来的恩惠:位居上卿,住上等馆舍;经常受到太子的问候;得奇珍异物,供丰盛美餐,拥美女,乘车马。太子丹将关系国家安危之头等大事托付于他,荆轲深为感佩。于是接受了刺杀秦王的使命。他以死报恩,极为悲歌慷慨。

    他们坚韧不拔、舍身忘死的报仇过程,展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二、义薄云天

    “士为知己者死”本身就是一种忠义,知恩图报也是一种忠义。在刺客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们的义薄云天。

    曹沫劫持了齐桓公,大义凛然。当齐桓公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时,他毅然掷掉匕首,成就了惊人之举。他赤手空拳,却焕发出一身浩然正气。“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也,今鲁城坏即压齐境,请君图亡。”此语足见曹沫劫持齐桓公并非为个人脸面,而是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来采取行动的,其可谓浩然正气。

    豫让首次行刺赵襄子未成,他“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以图再举。他的朋友劝他:“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豫让说:“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豫让的这种“义不为二心”,使赵襄子深受感动,“大义之”,豫让死时,“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聂政身上体现出了很高的道义,对知己是忠义不二。他为了不泄露风声,毅然一身孤胆,义无反顾的踏上死亡之路,以非凡的勇猛克敌取胜。因为他是复仇的,他就更担心对手的手下复仇,而无止境的追杀使自己的知己遇到伤害。因此,他干脆切断了唯一的线索,不给对手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三、英勇无畏

    刺客为酬知遇之恩,义薄云天的英雄壮举,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一面。

    曹沫劫持了齐桓公,当齐桓公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时,他毅然掷掉匕首,虽赤手空拳,却表现出一身浩然正气,使齐君臣惊心动魄而又束手无策,他面不改色,步履如常。他置生死于度外,为了鲁国利益表现得非常英勇。

    专诸刺杀王僚,是不可为而为之。由于王僚早有察觉,故戒备森严,卫士们手持长铍,夹道而立。在此形势下,只要一有作为,必遭乱刃穿心,专诸完全清楚九死都不可能有一生的希望,但他置生死于度外,決心用生命和鲜血为公子光夺回王位。他视死如归,沉着冷静,英勇无畏。

    豫让刺杀襄子,可谓坚韧不拔。他想尽办法为智伯报仇,而且在受审时还直言不讳地说明。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无所畏惧。在刺杀失败的情况下他引剑自杀,充分表现他对智伯的一片忠心和视死如归的平静心志,更展现其磊落胸怀和英勇无畏。

    聂政深知行刺韩累是有去无回。然而,他为了确保行刺成功,避免机密泄露,他毅然决然独自一人深入“虎穴”。行刺成功后,彻底解除知己被追杀的后顾之忧,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杀秦王,面对秦武阳惊恐失色的情况,他机智勇敢应付如常。在刺杀失败深受重伤的情况下,抱柱而笑,既是对秦王的蔑视,又表现出他镇定自若、无所畏惧的气魄。

    四、竭忠尽智

    刺客们为完成报答恩主的知遇之恩的使命可谓矢志不移,竭忠尽智。

    豫让的人生信条是:别人以众人遇他,他便以众人报之;别人以国士遇他,他便以国士报之。他为了报答智伯对他的国士待遇,竟至于“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使人无法辨认他,从而有利于他前去刺杀赵襄子。其情惨烈。司马迁也衷心赞誉他“义不为二心”,赞誉他“不欺其志”。真可谓竭尽忠诚,竭尽智慧。

    荆轲受燕太子丹的重托,为其报为质之仇,为燕国解亡国之危。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从接受使命、提出用樊于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作为取信秦王的信物,到他准备利刃、配备副手,掩饰秦武阳的失态而最终图穷匕见刺杀秦王,体现出荆轲勇而多谋、忠诚待主的品质。

    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是为壮丽事业而勇敢奋斗的豪歌;不是一蹶不振的颓废,而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取;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一种胜利成功的快慰,是一种道德上的满足和欢欣。”

    刺客身上表现出来的知恩必报、崇尚正义、反抗强暴、勇敢无畏,为完成使命而竭忠尽智等精神内涵,已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世人所崇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