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哲学教学离不开哲学家的“生活”
范文

    童彤

    [摘要]生活教育是各学科的共性追求。在哲学教学中,哲学家自身的生活史、研究史也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记录了不同时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若能跳出抽象枯燥的哲学理论,走进哲学家的生活圈子,哲学的学习也许会变得更有趣味。

    [关键词]哲学家;生活史;哲学教学;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47-02

    近年来,科学史在理科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并且关于其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体系,而关于生活史等思想资源在哲学教学中的研究却不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活史对于哲学的重要性,并要积极地利用好这些思想资源,更好地提升哲学教学效率。

    一、研究生活史的现实意义

    对哲学命题的认识,离不开对哲学史的研究。而生活史作为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记录,但目前生活史在中学哲学教学中的运用还很少。

    生活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哲学教学中应扩大其使用范围。通过对生活史的开发与利用,学生能够多维度了解哲学命题及其论证过程,体会哲学家们的内在魅力,认同哲学命题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在中学哲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史,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助于教师哲学素养与教研水平的提升。

    二、生活史资源的分类

    (一)“生活史”

    “生活史”最初被运用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中,特指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生活史方法为我们研究个体或组织的成长经历提供了一种工具,通过整理这些经历,“获得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这些认识也渗透着他们的价值取向”[1]。目前,生活史被广泛运用在师范生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是教师进行反思和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史”

    “研究史”主要立足于哲学家对于理论探索的思维方式和过程的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哲学家对于哲学命题的论证过程,从论证过程中找出共性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方法检验哲学命题、解决现实问题,发挥知识迁移的积极作用。比如,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孔子的态度是“叩其两端而竭焉”[2]。“叩其两端”就是分别推敲问题的正反两面,从中找出第三种认识,这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现代人常用的方法论。

    三、生活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原则

    (一)通俗性原则

    1.采用“故事叙述”,赋予哲学味

    哲学课堂要有哲学的特殊魅力。关于哲学命题,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找出相关事例很容易,但很难说服学生,而故事属于生动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流通货币”[3],通过讲述故事,即使是平时很少接触哲学的学生,也能够轻松地听懂其中的道理。陈履伟老师曾在研究选修课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方式时指出:“以经济学人物为载体,由人物引出历史故事,由历史故事展现人物的思想,师生在对话中,体验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力量。”其实,哲学史等资源在某种形式上也属于故事,是哲学家的研究故事和生活故事。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学生分享哲学智慧。

    2.遵循“边际效应”,赋予生活味

    “边际效应”原本是经济学概念,指某物的价值与其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边际效应”在哲学教学中表现为:对哲学思想资源的处理要因地制宜,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通俗性原则除了要求教师会“讲故事”,还要使学生愿意并且能够“研究故事”。“愿意”是指学生的自觉,学生有产生深入思考的需要;“能够”是指学生的自信,学生有能力去展开追问。教师对情境导入、重难点突破、专题探究等环节的安排,要聚焦学生的生活热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教师可在讲完每单元后,选出1~2位哲学家的经典著作或传记,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并且弄清楚哲学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什么影响,再安排特定的时间进行展示。师生互相交流感悟和想法,最好能形成哲学随感或小论文的书面材料。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哲学人物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自主研究的水平。

    (二)开放性原则

    1.教学过程要开放,彰显爱智精神

    哲学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爱智之学。“开放”是相对于传统哲学教学的“封闭”而言的,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哲学既可“治大国”,又能“烹小鲜”,但是具体能用在哪里,用到什么程度,就看教师如何挖掘了。哲学课堂重在思维的启蒙,学生不要一味地接受,而要积极地去思考,尽量把自己融入课堂之中,感悟理性思辨的魅力。

    哲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答案,对于同一个哲学命题,不同的哲学大师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会有相互对立的观点,但这毫不影响我们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哲学思想资源要具有可争辩性,既要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实践经验,又要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比如,学生都知道马克思是现实主义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但很少知道马克思年轻时也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的《博士论文》充满了诗性的语言,是对生命本身的张扬,使人正确地思考世界,实现主体自由[4]。对于教学资源的处理应体现探究性,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大胆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有效反馈学生的回答,使学生陶醉于追求智慧的过程。

    2.教学方式要开放,凸显能力立意

    教学绝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法定知识”,应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和创新[5]。哲学课堂的活动形式要多元,通过对话、辩论等形式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记忆、复述,而是主动参与哲学命题的交流与解读,在思维风暴中收获知识、见证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分析问题,如请学生扮演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各自阐述自己学派的主张,并指出对方观点存在的缺陷,最后再请一位學生扮演康德,调和正反观点的冲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论证某观点以及与此对立的观点的合理性,正如孔子的“叩其两端”,进而找出第三种认识和观点,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层层递进的逻辑。

    (三)适度性原则

    1.内容难度要适中,达到深与浅的平衡

    教学内容的难度必须要适中,要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反复讲,过于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理解,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影响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另一种是满堂灌,过于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讲“矛盾”时,展示七八个哲学家的发言,快节奏、大容量地向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并没有什么效果。适当补充哲学思想是必要的,但补充太难或太易理解的哲学思想都是不可取的。高中的哲学教学不同于大学,高中的哲学课程对资源有着明确的规定,所选择的哲学思想资源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保持哲学课堂的动态平衡。

    2.时间安排要适度,达到放与收的平衡

    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节奏的,因此分寸拿捏很关键。所谓“放”,就是有些知识点可以留出时间供学生讨论。如对于“真理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实用主义詹姆士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必须具有“兑现价值”[6]。黑格尔则认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是“对象符合于观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詹姆士和黑格尔的错误之处在哪里?什么样的认识才是真理?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有真理与谬误之分?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有能力自己讨论得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所谓“收”,就是指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去讲哲学史或哲学家的生活史、研究史,辩证思维的训练是贯穿在整个課程教学中的。对于后面还要讲的知识,前面就不要拓展过多,注意把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教学是面向学生的,不管是“收”还是“放”,都不能从教师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必须要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当前对于生活史等思想资源运用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对研究生活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生活史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原则,希望能为生活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麦克南.课程行动研究[M].朱细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2]夏延章,唐满先,刘方元.四书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61.

    [3]杰罗姆·布鲁纳.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4]徐飞强.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2):140.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4.

    [6]詹姆士.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M].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3.

    (责任编辑柳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