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三维平衡理论及其在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范文

    〔摘要〕每个个体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在生理、智力、心理这三大支柱的发展基础之上完成,这三个支柱的高度也是衡量个体的发展和成熟水平的三个维度,个体发展的实质是生命个体遵循内部三维失衡动力而进行成长性平衡化发展的过程。教育是通过体育、智育和心理教育三大具体任务来开展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德育、价值观等上层建构。相比较而言,近年来儿童的养育和教育在心理和智力两大维度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而对心理维度的了解和所作的努力还很不够,因此,教育者需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把握心理教育的关键目标,落实好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令受教育者成为自在的人、自主的人与自信的人。

    〔关键词〕三维平衡;心理教育;平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04-04

    一、个体发展的三个维度

    每个个体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在生理、智力、心理这三大支柱的发展基础之上完成,这三个支柱的高度也是衡量个体的发展和成熟水平的三个维度。然而,由于每个维度本身均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故在引入动态平衡的视角前,首先要对生理、心理与智力三个维度进行静态分析。因而,本文旨在通过三维平衡的理论视角分别阐释生理、心理与智力三个维度各自的内涵、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并简要厘清三个维度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体的生理发展维度

    生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身体机能按照自身规律而发展成长、成熟的过程。上述概念界定说明生理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器官与机体的自然成熟,譬如,身高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其二,机能的成长,譬如体能、动作技能的习得发展。三维平衡理论视野下的生理发展包含上述两个层面,重点强调了在主体意识活动指导下的身体运动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三个维度中,生理维度是最早发育与成熟的,个体早期的生理和运动发展是个体高级心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理维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方面。关键发展主要集中在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这一段时间内,个体步入成年期后生理维度的发展则开始趋于稳定与平衡[1]。然而,即使在出生到青春期的这段发展关键期中,个体的生理维度也是呈现波浪式发展的,具体体现为:出生至两岁发展迅速,被称为身体发展的第一高峰期;两岁至青春期前发展比较平缓;青春期前期,发展极其迅速,被称为身体发展的第二高峰期;青春期后期,发展再次渐趋稳定。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维度

    心理发展意指个体的外部行为及内部心理加工依据自然规律,从出生到死亡所发生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从而构成个体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其中前三者是内部过程,行为是外部过程。一个正常发展的个体,这几个心理活动过程应该是一致的,或者是共时反应的。知情意行的综合作用体现为自我表达(或称自我意识)。三维平衡理论认为,心理的核心功能是评估和调控内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这也是人类高度发展的特有能力。正由于心理机能的存在,个体的内部信息以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状态表达了出来,心理维度是实现人高级功能的关键操作基础[2]。

    简而言之,心理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发展就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之間的协调。个体在自我建构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同时遵循着基本的科学规律。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单一到多维,从绝对到量化,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率到精细。而且,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线性向上的,存在着加速与反复的情况。

    (三)个体的智力发展维度

    与生理、心理两个维度有所不同,智力这一概念在学界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国内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中通常将智力列为独立的章节,这充分说明了智力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特殊性。事实上,智力与生理、心理乃至一般心理学概念的最关键区别便在于:智力的本质必须通过个体应对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得以展现,智力的水平必须通过对个体操作性行为的观察与测量才能得以揭示。在这个意义上,三维平衡理论尝试着对智力概念进行操作性界定:智力本质上并非实体而是现象,智力是心身交互作用的操作性外在表达。

    事实上,学界难以对智力进行准确定义的关键原因便是将智力看作与身心相等同的实体,智力涵盖了涉及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概念的极多内容,是诸多身心能力的综合表达,故难以拥有确切的内涵。然而,智力的所有内容均包含着操作性特征,智力也仅有通过对个体表达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才能洞察,所以,事实上,将智力看作实体在实践中存在一定障碍,智力只是个体身心能力的现象集合,智力只能被直接观察,不能被直接操纵。

    厘清了智力只是操作性外在表达之后,我们需要对智力的根源进行探讨,三维平衡理论认为,智力来源于心身的交互作用。首先,智力具有生理基础。双生子研究已经证明了遗传基因是影响智力的重要因素,布查德和麦克高总结了世界上已发表的34个4672对同卵双生子研究,和41个5546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一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达到0.86,而一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只有0.60,这说明智力具有较强的遗传基础。另外,神经系统与脑结构的损伤也会影响智力,阿尔茨海默病的智力功能全面退化根源在于神经系统的退行。除遗传与神经系统外,笔者与合作者通过对杭州和北京的94 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认知测评发现,晚上睡眠时长也可以影响儿童的智力表现。由此可见,智力表现与生理维度联系紧密。

    即便如此,具有相似生理结构与运动技能的个体也不会拥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这是因为生理维度需要通过心理的预判与调控才能够合理表达出来,换句话说,智力会受到心理维度的制约。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便是教养环境,收养研究已经证明了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教育质量可以影响智力表现,即使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双生子也在环境的作用下展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与做事风格,这便是心理维度的影响。“狼孩”作为心理学的极端案例也充分揭示了生理基础并不直接引发智力表现,心理的成熟才是智力的物质资源能否转换为智力表现的关键。

    以上论述揭示了智力是心理与生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现象学的集合,如前文所述,智力是心身交互作用的操作性外在表达。生理决定了智力的潜能有多少,心理则决定了智力的潜能能够表达多少,只有从心身两方面出发才能够最为深切地理解智力的本质。

    二、个体发展的过程是三维动态平衡中实现

    三维平衡发展是一个正常的个体需要自然实现的属性特征,但在某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或发展情境之中,这三个维度之间则会出现发展性不平衡性。正是这种发展性的失衡而致的发展落差激发了个体内部的发展动力,使得个体不断地朝着与自然成熟、所處环境和社会文化要求相匹配和协调的方向进行适应性的成长。若个体的这种内部发展动力能够得到足够的环境支持,则个体则呈现出健康的发展趋势,若这种发展性不平衡没有成功地顺应和平衡化,个体则会呈现出病理性失衡特征[3]。因此说,个体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个体遵循内部三维发展动力而进行成长性平衡化发展的过程。

    三、三维平衡理论与儿童青少年教育

    (一)儿童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原则:三维平衡发展

    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生理、智力和心理三个维度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发现,三维平衡发展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生理维度是个体高级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心理维度是实现高级功能的关键操作基础,而智力维度则是生理与心理两大维度相互作用的具体执行。生理不足,基础则不牢;智力不足,功能则不高;心理不足,表现则不好。三者平衡,心想事成;三者失衡,功败垂成。

    人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的,有三点不容忽视:(1)三维平衡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基本原则;(2)各维度间具有不同步性;(3)个体间存在差异。在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源于这三点,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也藏于其中。

    首先,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树立生理、心理、智力三维平衡发展的理念。遵循人发展的自然规律,设计和完善每一项具体教育方案,并以三维平衡为尺度评价教育的效果。

    其次,用三维平衡发展的评估角度与方法,读懂每一个孩子。充分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完整接纳每一个孩子,从而实现符合其特点的、最大程度的平衡发展。

    最后,了解各维度的发展节奏,提供恰当的教育资源与环境支持。尤其是在发展的提速阶段和各维度不同步性显著的时期,能够帮助孩子度过每一个不稳定与冲突阶段,取得每一个阶段的经验与成功,从而获得教育最终的完整成果。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过程,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具体的落实,这就需要我们尽心尽力而为之;教育也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过程,只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取得最大成果,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和实践最基本的原则——生理、心理、智力三维平衡发展。

    (二)儿童青少年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

    相比较而言,近年来儿童的养育和教育在心理和智力两大维度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而对心理维度的了解和努力还很不够[4-8]。心理发展的水平对于另外两个维度的发展与执行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若是忽视了心理教育,就像生产过程中缺少了调度调控一样,心理短板会严重制约一个人的健康平衡发展和应有能力的发挥,对此,诸多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网瘾少年的智力与生理发展机制表现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心理教育的缺失与心理维度的不平衡,造成了个体的整体发展偏差[9-10]。一个人能否积极幸福的生活,取得相应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成就,需要这三大支柱的协调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成为了当前儿童青少年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就是了解、尊重其中的规律,并结合个体具体情况付诸教育实践。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但基本的规律是:从单一到多维,从绝对到量化,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率到精细。而且,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线性向上的,存在着加速与反复的情况。只有符合这一大规律的心理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发展。

    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建立和健全多维度的人格体系构架。心理发展包含着很多内容,其主干过程是完成自我建构和认同,故而心理教育的关键目标就是自我的健康发展,良好的自我具体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自在、自主、自信。

    自在源于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需要的重要成分,坚实的安全感是毕生顺利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教育最早期的任务。母亲功能(并非生物学母亲,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母亲功能)是促进安全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安全感十足的人是勇于探索外部世界的,是乐于接纳各种事物的,是易于和他人融洽相处的。由于内心具备对自己和外界的把握,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安全感好的人都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自在。

    自主源于意志力。意志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但良好的意志力需要在与外界的积极互动过程中建立。意志力的形成意味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在一次次的操作任务中提升的。意志力伴随着对外部世界的信任,心理教育不仅要保护自我出现的萌芽,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支持,父亲功能(并非生物学父亲,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父亲功能)是加强这一品质的关键。我们都希望培养人的自主性,而意志力的不断提升就表现为自主的不断提升。

    自信源于目标感。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么呢?就是相信自己能行!自信伴随着目标感的形成,积累于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大而言之就是最终的成就感。但成就感的充实并不是基于完成多么艰巨的任务,而恰恰是来自每一个细微的胜利,来自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有着具体和不断发展的目标,一个人就拥有越来越饱满的真实自信。

    心理教育的主要任是与实现心理教育关键目标相配合的,其主要任务包括健康教育和能力教育,前者已成为一种理念共识并逐步常规化,后者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执行。摸不着的心理健康,用得到的心理能力,两者就像硬币的两面,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具体工作落实为三个方面。

    第一,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不变的心理特征的总合。心理素质的形成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非常重要,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是以此为主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很多要素,诸如安全感、被关注、被尊重、自我控制感、成就感、亲子依恋及同伴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等等。这些心理品质在婴幼儿阶段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随着孩子的成长,师长、同伴和社会教育对其影响逐渐增大。

    第二,心理技能。心理技能和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直接相关,是个体心理素质在工作、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心理技能体现在人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学习、表达、沟通、共情、控制、操作的精确性与稳定性等。心理技能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而得到提升和发展,进而促进整体心理素質的培养。心理教育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特点,培养与其个性相匹配的心理能力。

    第三,应对能力。即应激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慢性压力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和行为风格。个体应对能力的高低和他本身的心理素质相关,也取决于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及他对这个系统的利用程度和能力。应对能力是心理过程各环节的综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整体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应对要基于对自我和外部环境的真实把握,取决于对自我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准确判断,以及最终形成恰当的调控反应。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的,是心理教育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

    心理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而稳定开展的工作,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并随着孩子发展与社会发展而不断的优化。只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把握住心理教育的关键目标,落实好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就可以看见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自在的人、自主的人、自信的人!

    参考文献

    [1]田振,孙昕霙,高文斌等. 2~3岁幼儿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及喂养因素的关系探讨[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

    [2]李晓敏,袁婧,韩福生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行为与人际关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

    [3]高文斌,陈祉妍.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6-603.

    [4]王薇,罗静,高文斌. 影响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的因素探析[J]. 心理科学,2011,(2):447-450.

    [5]李晓敏,袁婧,高文斌等.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92-94.

    [6]王薇,罗静,王毅,等.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与情绪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6):556-557.

    [7]王文忠,徐莎莎,刘正奎,等.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25-627.

    [8]程黎,高文斌,欧云,等. 流动儿童校园人际关系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389-391.

    [9]李晔,王利刚,周文娇,高文斌.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26(7),532-536.

    [10]赵锋,高文斌. 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26(6),439-443.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