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逆境,是一种人生财富
范文

    李梓楣

    〔摘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经典名句,却出现在了我的一次逆境管理体验式课程中,也正是这次课程使我对这原本就烂熟于心的经典名句有了一次不同以往的深刻体验,同时也使我接触到了一个积极心理学中的新名词——AQ,即逆境商。

    〔关键词〕逆境商;逆境管理;挫折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70-03

    2017年1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珠海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承办的“逆境管理体验式学习课程”。在这两天一晚的体验式课程中,我不仅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经典名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让我接触并全面了解、体验到了一个积极心理学中的新名词——AQ,即逆境商。

    一、初识AQ——在寻寻觅觅中经历情绪的潮起潮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出自兵家《孙子·谋攻篇》中的一个典故。我本人就倾向于做事前要胸有成竹,因此为了能对AQ做深入了解,我特意在出发前翻查了相关的资料——寻找对逆境商的定义解释。

    AQ(Adversity Quotient), 即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由加拿大培训咨询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于1977 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人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人指引自己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由逆境控制力、逆境起因认知力、逆境后果反应力、逆境影响力和逆境延续力五个要素构成,其核心是意志和智慧的整合能力。AQ 相对IQ 和EQ 而言,具有更强的后天习得性和养成性。

    本以为在对逆境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对此次逆境管理培训课程定能无所畏惧,但看来我是高估了自己。不知是为了保证本次培训课程的神秘感,还是为了提高本次体验课程的难度,从我决定报名到最后确定出发日期的这段时间里,主(承)办方除了告知需要准备的必需品外便不再透露一丝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详情,无论我是直问还是旁敲侧击,都无法从任何途径获知本次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正是这种未知感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恐慌,而这种不安情绪,随着出发日期的临近正慢慢“侵蚀”着我的内心,将我原本兴奋与好奇的情绪消磨殆尽,并使我产生了临阵退缩的念想。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由于主(承)办方已给每位参加此次体验培训课程的学员购买了个人保险,因此我只能在这种“外力”条件促使下,带着我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此次逆境管理培训课程,与AQ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

    二、牵手AQ——在课程中深度感悟各大心理学流派的理论精髓

    我在此次课程中深度感悟到了各大心理学流派的理论精髓,为今后的学生个体咨询工作及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做了深层次的准备。

    (一)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流派中的核心概念,它认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遭遇各种打击与不测,但只要把过去的种种打击与不测,以某种形式找回来,让它们重新“登台”,完成“演出”,重归“整体”,就会弥补我们的伤痛,让生命重拾生机。

    由于我小时候在学游泳时曾遭遇过不好的体验,以致今日我对“水”是敬而远之的。但在本次课程中却偏偏有这么一项任务——通过团队DIY的简易船伐,团队所有成员(9人)横渡鱼塘一个来回。虽然每人身上都穿有救生衣,但我望着“危机四伏”的船伐,再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不愉快体验,无论组员怎么鼓励与动员,就是迈不开那“勇敢的一步”,最后不得已在“魔鬼教官”Rambo Wu的强行要求下,战战兢兢地坐上了这艘简易船伐。看似松散的船伐,虽然在横渡鱼塘一半的途中,用来充当承重及漂浮作用的胶桶因不均匀受力脱离了绳索的束缚,但却被我们强大的九人体重死死地压在了竹筏下,硬生生地将我们安然无恙地载回了起始点。

    在這整个过程中,我完整地体验了格式塔心理学流派中的核心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因儿时的不良游泳体验产生了“惧水”的内心冲突(打击),以用DIY的船伐横渡鱼塘的形式找回,这种体验(打击)重新“登台”——在“魔鬼教官”Rambo Wu的强行要求下,战战兢兢地坐上了简易船伐,完成“演出”——看似松散的船伐,却没有了想象中的跌落,反而是完美地完成了船伐的使命,重归“整体”——由原来支离破碎的不良体验引发的内心冲突,通过这次完美的“横渡”打破了冲突的边界,让我“惧水”的内心冲突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最终回归平静。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现实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疗法,它是利用对抗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异常行为的方法,该疗法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其中“现实系统脱敏”是指当建立害怕事件层次后,咨询师将来访者引导到害怕事件的现实情境中,让他体验这种焦虑,反复多次之后,就能使来访者逐渐适应这种事件情境,不再感到害怕和恐惧,然后,再引导来访者进入下一个更严重的害怕事件的情境中,以此类推。

    在此次培训课程中,“蒙眼攀爬软梯”“高空爬绳索”“离地八米高空跳远”“徒手攀爬500多米高的五桂山”这四个项目的高度都超过我所能承受的范围(五层楼高),前三项都是有安全绳索牵制,只有最后一项失去了这一层“安全保护”。若按照系统脱敏疗法中的“害怕事件等级分类”,可以看出它们的害怕等级都是依次递增的。由于我对高于五层楼的高度会产生恐惧,双脚也会因内心的害怕而打颤,若在平时我会立即离开这个令我内心产生极度焦虑的场景,但这次我却不能,这个“不能”不仅是外力的牵制——团队使命、团队荣誉、他人看法、队友鼓励等,而且是自我内心“恐惧”的被征服——在“魔鬼教官”Rambo Wu及其他教练员的引导下,不断地与害怕事件的现实情境“高空攀爬”的四个项目接触,反复体验因恐高产生的极度焦虑,并在产生焦虑的同时借助Rambo Wu等教官的语言力量,对引起恐惧的四个项目不逃避,以及运用作为一名心理学专职教师所掌握的“及时放松法”,逐渐适应这种恐高事件情境,对“高空”的害怕和恐惧渐渐减弱。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创设无条件积极关注及设身处地的理解氛围

    在处理治疗关系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以来访者为中心”,它在制造一个有利于来访者的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气氛时,除了以平等的身份出现以外,还特别看重“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反映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正性或负性情感都无条件地接受,尊重他们的自身价值,不加评判,不急于叫他们按照治疗者的意愿去行事。

    所谓“设身处地的理解”,其实是指“共情”,是治疗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来访者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语言交流以及一些非言语性的行为向来访者传达这种理解,启发、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从而获得来访者对治疗者更深的信任。

    在本次培训课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及“设身处地的理解”时刻出现在课程中的每个培训环节,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是在我们完成了第一天的七个项目训练以及被禁食12小时的基础上,要求我们自己动手在昏暗的灯光下亲自杀鸡宰鱼完成当天的晚餐。当我们听到这一要求的那一刻,尤其是在又累又饿的时刻还不能好好享受一顿晚餐的时候,一整天的负性情绪被激发了,很多曾经情绪自控良好的同行在那一刻似乎都变成了另外一个陌生的自我——抱怨、愤恨、谩骂、指责,控诉,甚至有些组员在“情绪转变”的同时,行为也在随之变化——由之前的勇敢奋进变为懒惰散漫,宁愿翘起双手也不给予同组成员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这样一种“陌生自我”的转变,本次培训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何义炜博士及其团队教练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这种转变进行评判,反而是对我们由此产生的负性情绪给予了无条件的接受和尊重,同时通过语言交流向我们传达了他们对这种负性情绪的理解。例如,告知我们他们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大一新生在面临这种处境时的表现和应对方式,以及珠海某地税局的员工在参加这一环节时的情绪变化和由情绪变化演化而成的行为表现。虽然我们都从这两类人群中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及行为表现的积极与消极方面,但何义炜博士及其团队教练并未对这两类人群作任何的实质性评价,仅仅是通过告知我们这两类人群在面临同样处境时的表现及应对方式,来启发我们感受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帮助我们对自己“此时此刻”情感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挑战AQ——成功战胜我的“心魔”,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这次参加的“逆境管理体验式学习课程”与以前参加的所有课程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体验”二字。体验式学习不是要教给我们什么理论知识,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通过在“逆境”中体验、看到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的成长,遇见最好的自己。

    在经历了第一天的种种“逆境”后,终于迎来了我的心魔——徒手攀爬531米高的五桂山,而在此前我仅仅睡了两个多小时,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体力支配上都是状态最差、身心俱疲的时候,此时我的焦虑与不安在那一刻又被重新“唤醒”,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攀爬产生了不自信,曾经的“惴惴不安”再一次涌现。同时我本人非常缺乏徒手攀爬高山的经验,加之所穿的鞋子并不符合徒手攀爬高山的要求,频频的滑倒更进一步打击我完成攀爬的信心,因此当我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了一半的攀爬任务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声音——我要折返,我要退出,我要下山!那时候的我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内心恐慌、害怕、逃避的自己,抗压能力降到了冰点,脑海中呈现的惟一解决方法就是“逃离”。但回望来时的“路”,发现“原路折返”并不容易。就在我陷于“前不敢进,后无退路”的窘境时,我的队友兼旗手温老师、我的隊长熊老师、我的教官Rambo Wu都给予了我最真诚的帮助——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落后掉队责备我,也没有催促,反而是“倾听”到我内心的恐惧,在我对“原始森林”般的路径不知如何下脚、难以攀爬时,引导我去观察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例如石坑——可下脚,路旁的矮树——可抓取,突出的石头尖尖——可借力),同时在我脚力、臂力不足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只手对于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象征着引导与帮助,还象征着力量与希望。正是由于得到团队力量的帮助,我逐渐接纳内心的恐惧,不再逃避,并发现了未知的自己——充满无限潜能。我最终成功登顶,眺望远方的朝阳。

    虽然我在参与本次培训前是名一线的心理教师,但在培训中却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这一身份的转变让我从“学生”的角度对“逆境”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学生而言,他们当前的最大任务是学习,因而在此方面遭遇的挫折是最多的,即“学习逆境”,面对该逆境如若凭一己之力难以突破,将会出现诸多的负面情绪,例如恐惧、焦虑、自卑、自怨自艾、自责、愤恨、谩骂、控诉,而这些负面情绪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行为表现,例如,逃避、退缩、懒散、自我封闭,而老师们的普遍做法是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对于十来岁的高中生来说,大道理肯定都懂,也知道“学习逆境”需要“勇敢跨越”,但这勇气从何而来?仅靠说教难以生成,还需要倾听的帮助,但这倾听不是字面的意思——带上耳朵,还应是“字底”的意思——带上“心”。此“心”指的是能为学生创设无条件积极关注及设身处地的理解氛围,同时还具有象征意义。正如我在此次培训中,不仅有引导和帮助,更有力量与希望,在逐渐接纳内心种种消极情绪中发现具有无限潜能的自我,拨开云雾眺望远方的朝阳。

    逆境,是一种人生财富,不仅对我来说是如此,对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珠海,519055)

    编辑/李益倩 终校/丁 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