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之研究 |
范文 | 戴薇 [摘? ? ? ? ? ?要]? 古诗词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一项即为文化传承与参与能力。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对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进行探究。 [关? ? 键? ?词]? 中职;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4-0134-02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该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借助语文课堂来实现传统教育这一教学任务。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古诗词教学又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综合素质偏低的中职生接受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尤为重要。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教师教法单一、枯燥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乡镇,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引导,使一些中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大部分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被动、轻视语文学习,加之现今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多元化娱乐更能直观地吸引学生,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精髓。 中职学校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教师采取逐字逐句串讲古诗词的方式势必让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变少;教学过程更注重知识的工具性而非人文性、更注重讲授古诗词知识以及对古诗词的记忆而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二)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兴趣不高,教师忽视传统教育的渗透 中职生大多不爱阅读,尤其不爱读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专业课是很重视的,对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课,总是抱着可以不太用心去学、只要考试能过的心态。对古诗词中蕴含的美丽意境和美好情感,学生不能欣赏领会;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美意象和高超艺术,学生更是望而却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忽视古诗词阅读、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甚至一无所知,十分令人担忧。 一些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其根源在于教师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理解、研究不够深入。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补充少之又少,在平时的备课中也没有刻意去挖掘诗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日常工作、学习总是被繁重的其他教学任务所累,基本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深挖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意义 1.建立古诗词教学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 中職学校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积极推动建立古诗词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制订课程目标、实施细则、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编写教材,建立资源库等,使古诗词教学得以系统、深入、规范地落实,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目前各类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一,有些版本的教材选编的古诗词篇目较少,这使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中显得零碎无章。众所周知,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教化,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显然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古诗词校本教材的编写无疑能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建议,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选取符合中职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难度适中的古诗词篇目进行编写。利用编写的古诗词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既是对现有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丰富语言积累,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另外,编写的古诗词校本教材还要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针对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因材施教,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重视阅读积累,建立并完善古诗词传统文化知识库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以校本课程为辅助,建立并逐渐完善古诗词传统文化知识库,对古诗词中的传统风俗、传统典故、传统意象进行梳理总结。 古诗词中涉及许多中国古代传统风俗。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就涉及我国古代传统风俗——踏青。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重阳登高”这一传统风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体现了“折柳送别”这一传统风俗。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中的“燕然”即燕然山,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古诗词中多用此典表明建功立业之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遣冯唐”用典,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后用此典来表达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志。 “立象以尽意”,古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传统意象,这些意象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的情感审美,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中的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体现了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王禹的《官舍竹》“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一诗中提及“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职语文教师和学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不断积累,才能深入挖掘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转变古诗词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符合新时代气息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在古诗词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師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词的美好意境中。如在教杜甫的《望岳》一诗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泰山风光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影像直观地感受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绮丽美感。在教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一组大漠落日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画面。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先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激发学习这首词的兴趣。其次,通过品析诗中精妙的词语,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诗人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最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古诗词中的故事。例如,在《关雎》《蒹葭》这两首爱情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中的爱情故事改编并演绎出来,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让古诗词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古诗词教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实现渗透式教化。以“超新星”“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钉钉”等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古诗词教学的实效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首先,利用古诗词篇幅小、内容精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并选取一些网络上将古诗词与音乐、舞蹈相融合的影视作品,定期推送至学习平台,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学习资源共享给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充分发挥新媒体、自媒体的作用,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公众号,调动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感受文字的魅力、诗意的生活,耳濡目染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先行。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会使用各种现代手段作为教学辅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便更好地教育教化学生。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具体策略,帮助中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琴.浅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 [2]宋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57). 编辑 郑晓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