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家长对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关注点及对策
范文

    郭蕾

    〔摘要〕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变化。这个时期当孩子寻找自己身份认同的时候,父母必须给他们提供支持,让家庭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对此,家长应该关注初小衔接、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几个方面,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心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78-03

    青春期是指个体从儿童期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具体年龄大约从十二三岁开始,至二十岁左右结束。这一时期既是个体生理发展的高峰,又是个体理想、人格、价值观等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之间,从人的生理发展来看,这一时期正好处于青春发育期。初中生在生理上正发生急剧的变化,进入了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这一时期的生理变化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孩子们的思维开始走向成熟,他们开始以新的方式观察环境,体验感情。

    我认为家长应重点关注初小衔接、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几个心理方面的变化,以便既能不断寻找鼓励孩子自立自尊的方法,又可以避免让孩子陷入无法应对的过分自由中。

    一、 关注初小衔接

    当孩子们带着新奇和憧憬跨入初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环境以及新的学习环境。

    (一)生活环境

    很多孩子的上学方式由以前家长接送改为自己步行、骑车或坐公交车到校,用时更多了。而到校时间提前,离校时间延后,孩子在校时间延长也是中学与小学的一个不同之处。由此,孩子的作息时间要随之调整。有些孩子因为不适应自己起床,早晨匆忙无序,有时甚至迟到或忘记带学习用具。

    新的校园环境也需要适应。现在中学一般比较重视入学教育,对于学校的校园环境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介绍。各位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们多多关注与生活有关的环境特点。同时,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孩子们也要进行认真的学习,通过遵守纪律的形式融入新的学校生活。

    (二)人际环境

    在一个新的班集体,小学时的同学、好朋友没分在一起,面对许多新的面孔,新生往往会有一种孤独、陌生感。在小学,班主任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是学生活动的中心,进入中学后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科老师集体的教育,有的科目的老师也并非天天和学生见面,若没有班主任的课,好像一下子没有人管了,很不踏实,从而出现不适应。同时,班级容量增大,老师对学生的个人关注就相对少,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指导能力,而这往往又是处于青春早期的孩子所缺乏的。

    (三)学习环境

    进入初中,孩子们普遍感觉到学习节奏变快。由于科目增多,作业量也大于小学,很多孩子课间休息时也会抽出时间写作业。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时没有自习课,很多孩子不会上自习。自习课上无所事事,没有自主学习习惯。

    同时科目增多,难度加大,老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如果还延续小学时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这时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面对较小学复杂的学习内容,帮助孩子树立“预习—听课—复习”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会利用联想、概括、归纳能方法去理解记忆。学会将老师课上所讲内容记笔记,并在课后整理。摆脱小学时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学习的独立性。

    二、 关注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是中学生三大重要的社会关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缺一不可。亲子关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生理、心理的变化使得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独立自主的需求强烈。

    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的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过渡,在这个时期,旧的关系形式逐渐被新的关系形式所代替,这两种形式共同存在。这个时候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尊重、了解、适时放手。

    (一)尊重保护隐私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圈子和朋友圈子。父母应该注意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对于孩子的房间、物品、信件、邮件、电话、日记等都要尊重和保护。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具体到父母与子女之间,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家长和孩子只有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了解孩子的需要

    与读小学时相比,初中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要少了几乎一半。孩子们常常单独活动,同时参加家庭聚会的时间也在减少。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争吵。这些争吵给孩子们带来了压力。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要避免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要对孩子不停地唠叨,以免引起孩子反感。

    (三)培养独立自主

    初中生随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突出表现出来,对父母的细致关心和叮嘱很是反感。他们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但是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认识问题片面,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困难,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这是中学生成长中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为此,父母应该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办代替,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管好自己。

    1.生活起居

    部分孩子到初中后起床需要父母反复叫。迟到的理由经常是:我妈妈今天叫我叫晚了。有时校服没穿,问为什么没穿,很多孩子的答案是妈妈周五忘洗了,周日才洗,没干所以没穿。没带作业的理由有相当一部分是妈妈签完字没放回到我的书包,或是父母收拾书包时没给我放进来。各位父母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说過类似的话。当我们以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的时候,孩子的个人生活就会完全依赖父母,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2.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没有转变对孩子学习指导的方式。很多家长采取陪读、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监督实施等方式,希望能为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助力。这期间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亲子间常常发生分歧与争吵。结果是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还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三、关注同伴关系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界定自己相对异性、同性、同伴的身份。由于青春期心理的发展,此时的他们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对于伙伴,一方面需要被认同,一方面又希望能与众不同。希望被关心,又希望有独立自我,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很多孩子会感到难在友谊中获得真情,会呈现有朋友少知己的情况。

    (一)协助孩子拓展伙伴关系

    1.慎选伙伴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损友、益友、诤友的不同。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拥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一旦孩子拥有了对事情正确处理能力,即使遇到不良诱惑,孩子也能抵挡。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发展,这一点父母必须注意。父母对朋友的态度就是一种示范作用,为人父母者若把朋友的意义界定在能相互扶持鼓励、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正面价值观,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反之,如果父母和朋友间相互猜忌,以利益为交往目的,孩子也很容易以此为范本進行学习。同时,家长也有责任和义务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维持家庭成员间的良好互动,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发展。

    3.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伙伴间冲突

    当孩子与伙伴发生冲突,家长不应凭个人经验给孩子答案,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应该和孩子坐下来,一同把事情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协助孩子分析问题所在,进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家长是在授“渔”而非“鱼”,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4.培养孩子拥有受人喜欢的特质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受人欢迎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具备何种特质,然后请孩子把这些特质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真诚、有责任感、善良等。

    (二)指导孩子进行异性交往

    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受激素水平影响,大多数孩子都有了对异性了解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和异性同学交往,孩子可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感情和婚姻生活。同时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有利于自我评价。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当孩子父母对异性交往持反对意见并粗暴干涉时,反而可能促成两个孩子亲密关系的形成。这个效应提醒我们在对待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做好交往指导和心理支持,而非绝对禁止。

    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是成长中必要的。可是很多父母总是不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不是捕风捉影就是装聋作哑。但对孩子们来讲,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和异性的交往是友情、爱情、心理需要还是生理需要,也不能准确分辨自己对对方是好感、喜欢、同情抑或其他,这时就需要父母的指导了。父母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在交往中自尊和责任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

    四、关注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回家后哭诉某某老师总是针对自己,作为家长,该怎么做?当孩子哭诉老师不喜欢自己时,父母不要马上做价值判断,而是应首先细致地了解事件的实际情况,然后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回家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和他共同讨论对策,以宽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老师。

    面对成长中孩子,家长要做的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和态度强加给孩子,而是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要,以自己作为成人的力量和智慧给他们支持和帮助,自由和安全。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中学,天津,300270)

    编辑 /巨明珠 终校 / 于 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