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PBL的自然科学区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范文

    袁雪敏 梁晓英

    

    

    

    一、环境:基于PBL的场景思考

    “这是我和妈妈去公园捞回来的小蝌蚪。“蚕宝宝胖乎乎的,好可爱!”“我去了东涌绿道,很多禾雀花开了,像一只只小鸟。”……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孩子们谈论的话题里也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如何照顾植物、养殖小动物,成了最热門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会说话,激发和支持幼儿的学习,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一个室外小天地,在环境的创设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场景思维空间不是杂乱的,而是有场景的,场景应与环境相融。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当地引导,留给幼儿更多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幼儿参与场景的设置、材料的提供与更新,当兴趣发生转移时,场景也跟着调整。我们一起创设了三个场景:绿茵角、养殖角、实验角。绿茵角陈设着孩子带来的多种植物和种植工具,如小铲子、花洒、小桶、写生画架等:养殖角里的小动物也是孩子们带过来的,有乌龟、金鱼、蚕、蝌蚪、甲虫、螃蟹等,每个都是孩子们的挚爱;实验角充分利用户外相对宽敞的空间,设置了观察动植物的工具,还有玩沙、玩水等相关材料,丰富了幼儿户外探索的体验。

    2.问题导向PBL(ProbI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即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能较好地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善于捕捉幼儿讨论的问题,搭建支架,识别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学习探索提供后续的支持,如建立《小问号》记录本,及时记录孩子的提问和讨论,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思维、语言或绘画记录想到的问题、观察和发现。例如:在密封的盒子上开个洞,苗苗会往哪里长?带着问题,孩子们进行自发、自主、自由的探索。

    3.互动融合互动包括了幼幼、师幼、材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发展:幼儿与同伴互动,讲述自己的疑问和发现,与同伴分享及讨论,感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教师与幼儿互动,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以及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聆听孩子的声音,惊奇孩子的发现,感受孩子的成长。融合包括区域、材料、工具、活动四方面的相融相长。材料是融合的,有家长、幼儿、教师的共同参与。数学区活动可以结合自然科学区,如捡落叶、数叶子;美术区的活动可以安排在自然科学区,幼儿对小盆栽进行写生:自然科学区的记录、观察、测量等活动可以在益智区获得经验,也可以将测量的数据和观察记录放入益智区,进行二次检验与统计;在观察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在阅读区寻找答案;等等。在自然科学区,孩子们可以采片树叶逗逗蚕宝宝,让蜗牛出来散散步,用放大镜去观察小蚂蚁……这是幼儿自发的探索,也是环境带来的创意。

    二、材料:追随兴趣,问题导向

    详情请见右侧自然科学区材料及活动一览表。

    三、观察:自发探索,自主学习

    故事一:种子的小小实验站

    晨间谈话时,俊轩说:“我发现有的植物种在泥土里,有的种在水里。”大家因此议论开来:种子在糖水里会发芽吗?顺着孩子的疑问,教师建议:“我们开展个种植小比赛吧。看看绿豆、黑豆在不同环境里的生长情况。”说干就干,孩子们将绿豆和黑豆的种子分别种在了水、糖水、盐水、土和颜料水里,并在种植本上进行记录。前三天,种子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水里的豆芽长出来了;第五天,泥土里的种子也冒出了嫩芽,而在糖水、盐水、颜料水里的种子还是没有动静。孩子们把每天观察到的种子情况记录了下来,并通过动手实验验证了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植物生长,

    活动评析:孩子的探索不是无米之炊,教师要及时浦捉孩子的兴趣点,提供材料,引导幼儿持续探索。“小小实验站”活动中,教师鼓励和保护幼儿的奇思妙想,并为幼儿的建议搭建了可实验的平台,让幼儿自己动手在不同的环境里种种子,自主观察记录和测量,和同伴分享种植活动的经验和喜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的整体性。该活动整合了幼儿获得的不同方面知识,帮助其养成了专注、认真的学习品质。

    故事二:可爱的小蝌蚪

    场景一

    午饭后,几个小朋友在观察刚带回来的小蝌蚪。

    子浩:小蝌蚪是通过摆动尾巴来游泳的。

    俊宇:它不动的时候,尾巴伸得直直长长的。

    子浩:蝌蚪吃什么呢?怎么才这么一丁点儿大?

    洛维:我在书里看到小蝌蚪喜欢吃海藻。

    俊宇:你看到了吗?两只大一些的小蝌蚪长出了一条后腿。

    文誉:不对,是两条后腿,有一条被遮住了。

    俊宇:你看那边有两只特别大的小蝌蚪,应该是爸爸和妈妈,它们的尾巴比其他蝌蚪要长多了,尾巴短的应该就是宝宝了。

    洛维:不对,这些都是小蝌蚪,不是爸爸妈妈。

    子浩:对,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青蛙才能当妈妈,我家里有本书叫《小蝌蚪找妈妈》,我明天带来给你们看。

    第二天,子浩带来了故事书《小蝌蚪找妈妈》,和几个伙伴一起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场景二

    逸凡见小蝌蚪盒子的水脏了,准备帮忙换上干净的水。他拿来一个没有水的盆,把装蝌蚪的盒子连水带蝌蚪倒了进去,又往盒子里倒进三分之一的水,接着想用手把蝌蚪一只只地抓回盒子里。可是,只要一碰到蝌蚪,蝌蚪的尾巴就摆动得厉害,全都逃走了。逸凡尝试了很多次没有成功。旁边的文誉递给逸凡一片黄树叶,说:“给小蝌蚪吃,引它上来。”逸凡拿着黄树叶,怎么逗蝌蚪都无济于事,他换了一片绿叶,还是没有成功。霄雪说:“我来试试看。”霄雪一只手拿着树叶,一只手把蝌蚪往树叶方向赶,也没成功。于是,霄雪便直接用手抓蝌蚪的尾巴,尝试了很多次,终于抓到了,把小蝌蚪放回了盒子里。

    活动评析: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随处可见的事物,教师是熟视无睹,还是将其变成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契机呢?教师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为小蝌蚪安设了一个家,提供了观察、记录等工具,让孩子们画一画、数一数、捞一捞、逗一逗、谈一谈小蝌蚪,一起探究小蝌蚪的秘密……孩子们乐此不疲。

    故事三:小蜗牛死了吗?

    汶希从家里带来一只小蜗牛,与同伴一起观察。她们坐在一边静静地观察很久,发现蜗牛一点动静都没有:“为什么小蜗牛一动也不动呢?”她们拿来树叶喂,还是没有反应。“是不是蜗牛在睡觉做美梦呢?”“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不喜欢这个新家?”观察了好一会,乐乐说:“蜗牛该不会死掉了吧?是不是饿死了?”“不会吧。书上说,蜗牛可以不吃不喝生活好多天的。”孩子们继续着各种猜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去户外活动,一小时后,孩子们回到课室,汶希惊讶地跑过来说:“老师,蜗牛不见了。”孩子们都很好奇,蜗牛刚才还一动不动,它会去哪儿呢?大家都去阳台寻找蜗牛,有的翻花盆,有的看树叶。过了一会儿,卓琳喊道:“找到了,蜗牛就紧紧地粘在台子边上呢!”汶希问:“蜗牛是怎么出来的?”卓琳说:“它是跳出来的。”苇杭说:“不对,它是打滚出来的。”凡凡说:“蜗牛是用身体吸盘吸住物品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活动评析: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对周围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教育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说教,而要适当做减法,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蜗牛发布会活动”也将开启孩子和家长共同探索蜗牛的神奇之旅,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

    故事四:好玩的影子

    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阳台上,投射出孩子们的影子。靖匀拿着粉笔说:“雅莹,你摆一个动作,我来帮你把影子给画出来。”于是,雅莹伸出手,迈开腿,身体往前倾。靖匀拿起粉笔蹲下来,把影子的造型勾画出来。后来,逸凡加入进来,并提出疑问:如何才能让影子藏起来?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在树荫下藏起来,让自己贴着墙角站,用伞遮住阳光,等等。

    活动评析:在户外小天地开设科学角,这一举措充分利用了户外的优势:阳光和水。晴天与阴天时的小天地,能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躲在树荫下,拣片叶子玩,等等。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跑到阳光下找影子,拿起教师“不经意”提供的粉笔、雨伞、帽子、尺子等道具,自发地玩起影子游戏。

    故事五:水的秘密(见下页表格)

    活动评析:天气渐暖,孩子们玩水的热情非常高涨。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关于水的探索水的工具和材料。水在孩子指尖流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比一比,玩一玩,说一说,感受水的不同特性。活动也彰显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四、分析:美的创设,美的发现

    (一)有准备的环境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外部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教师的职责是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为幼儿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可能性。在这个户外的小天地里,材料的摆放不是杂乱且无目的的,而是根据幼儿的高度合理摆放,用陈列架、绿草地、小花盆、樹木等满足幼儿的欣赏需求。在观赏的同时,为孩子提供可亲近、触摸的工具,如种植工具、观察工具、实验工具、测量尺、记录本、相机等,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促进其自主活动,自由探索,自发交流。“有准备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幼儿兴趣的转移和材料的变化而变化。师幼共同收集材料,参与布置、装饰、种植、探究、养护等过程。

    (二)有故事的探索

    环境是静止的,却因为有了孩子的足迹而变得灵动起来。孩子们从一步步装扮这个小天地,到慢慢喜欢上这个地方,每天在此探索,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与探究中,上演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我发现,往水管里倒水,这边拿高一点,那边的水就往下一点。”“原来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小乌龟在大水盆里比在小鱼缸里更加活跃。”“放在阳光下的豆苗比放在树荫下的要长得快。”……孩子们惊喜于自己的发现,也留下了快乐的印记,他们亲自制作了观察记录《植物成长记》《植物养护牌》《蚕宝宝的一生》《蜗牛的旅行》《甲虫自画像》等。孩子是故事的主角,探索和学习没有止境,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带着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教师在聆听、引导、欣赏、发现一个个“哇时刻”的同时,也期待着下一个精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