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职业带理论视角下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贺新

    【摘 要】文章基于“职业带理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高职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结构上应进行顶层设计;战略上应形成校—企—校三方人才培养联盟,形成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上实现专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行业相对接;总体上体现“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人才衔接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职业带理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专—本科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2-0080-04

    H.W.French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带”的概念。“职业带”理论是关于职业领域内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规格特点、动态演变及相应教育等关系的人才结构理论。[1]该理论将不同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范围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来表述,它把应用型人才分为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师(工程型人才)三个系列。职业带理论通过对三类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比例研究,建立起反映应用型人才結构类型与职业内涵的对应关系,促进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升级的趋势,也倒逼着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与之相匹配。目前国内1200余所的普通高等院校,将有一半的院校向技术技能型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这是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之后的选择,更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势所趋。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

    1“职业带”范围扩大,教育层次上移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职业带结构中不同层次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智能化设备的出现,现代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由胜任设备操作和维修延伸到能用专业理论解释设备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解决之,拓展了“职业带”结构中技能型人才的边界。技术型人才在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提高过程中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同时需要根据现场操作和工艺问题拓展自己工程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接受系统的更高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工程型人才要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拓展自己工程应用能力。其结果是,三类应用型人才在“职业带”分布范围越来越大、各类型人才的受教育层次上移,反映出社会对“职业带”各层级人才的要求更高。[2—3]

    2应用人才培养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职业岗位(群)对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岗位要求,职业岗位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4]

    “复合型”人才包括三类:

    (1)技能复合型,包括不同工种同类技能的复合;

    (2)技术技能型,是技能与智能的复合;

    (3)工程技术型,是技术与工程应用的复合。当前社会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二、从“职业带”视角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

    本科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如上所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特点,决定了当前职业教育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升为以技能为基础,技术为主体,工程应用为终极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衔接存在着固有的问题亟待解决:[5]

    1当前招生制度下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入学口径导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专科招生理想的对象应该为已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且已获得相应工种的初/中级职业资格;应用本科招生对象应该是掌握技术技能的高职专科生,从而为后续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这种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与职业带中各层级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过程相对接。现实是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都通过高考招生,高职需在中职阶段就应掌握的技能训练上花大量的时间,应用本科则要补大量的高职阶段的技术技能,教学资源浪费极大。如何在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这四个核心要素方面健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金字塔型的职业型人才结构,成为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重点。

    2以学历教育为主线的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与技能、技术到工程应用研究三个职业成长阶段衔接不紧密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专业学历和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6]同时形成了专业学历与职业资格的衔接。但是,普通本科院校由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转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则是近几年才提出,广大教育界学者对专—本科的学历衔接做出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如高职—本科“3+2”学历衔接,[7]但对于高职—本科培养的技术—工程型人才在职业领域方面如何衔接则研究较少,高职专科更多地从职业资格的角度提出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发展阶段为技师和高级技师。

    3以“职业带”理论为基础的工程型人才定位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工种的职业技术资格衔接不通畅

    从“职业带”理论的角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准工程师”,在我国,工程师是专业技术职称,本科人才经过五年以上的企业实践后可通过权威部门评审后认定。就职业资格的晋升通道而言,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技师职业资格,技师不同于一般工程师,技师是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员,是针对技术工人而言的,偏向于技能定位。应用型本科的职业定位到底是工程师还是技师,这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也涉及高职大专类院校人才培养及晋升通道建设。

    4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衔接不匹配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无论是高职专科还是应用本科,其专业结构的设置都应该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但是,当前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在专业设置的衔接上的一些问题不可忽视:

    (1)专业门类划分过细、过专导致高职专科在应用本科中无法找到对接专业的问题;

    (2)专业设置跨度过大导致高职专科无法满足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专而精的需求。

    在国家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目录中,专业名称普遍称之谓某某技术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则大多称为某某工程专业,两者之间如何实现专业间无缝对接,实现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是摆在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高职专科—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领域人才的发展通道密切相关,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职业带理论在中国更深层次的探索。

    三、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策略和措施

    1对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领域的人才结构进行顶层设计

    高职高专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设置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拓宽技术型人才的职业边际,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样,本科人才也面临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问题,目前各大学依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本科目录设置专业,能用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很少。[8]当前最紧迫的是按职业领域结构设计技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目录,并且所有的目录都应该对接职业(行业)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只有实现了专业目录设置使教育层次结构分类与职业人才结构分类相对应,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工艺对接,考核评价与业绩评价对接,毕业证书与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构建高职—本科间的校—企—校合作联盟,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9]

    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就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尤其是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涉及到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因此,必须建立以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为目标,以高职院校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应用本科为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基地这一基本原则实施校—企—校合作联盟。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与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3+2”合作办学为例,合作院校通过企业调研针对毕业生的理论、技术技能和素质等各方面的需求,联合制订了从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证合作顺利实施,校校双方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协议,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之间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校企之间实现了订单培养,就业对接。通过产教融合,不仅可以使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还可以通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交流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促使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另外,企业工程师可以走进校园推介自己的工程应用知识,实现了三赢。

    3优化专业结构,进行专—本衔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促进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普通高等学校也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对现在教育的要求,积极转变办学思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10]在当前传统产业逐渐衰落、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之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很难招到紧缺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的技术员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工程师;同时学术型人才则远远供大于求,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因此,高等职业类院校和普通应用本科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的任务刻不容缓,应逐渐削减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专业,积极建设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相关的新专业。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积极地进行专业改造,实现高职—本科相近专业之间的衔接,并全面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养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4突出应用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1]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仍沿袭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一方面导致“毕业即失业”这一就业现象,另一方面则导致企业急缺工程型人才,改变当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融合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三级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层级化递进”教学,在突出应用的同时,做好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高职对应相应行业工种高级工;应用本科对应本行业工程师技术职称或技师职业资格。

    (2)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围绕职业功能展开,以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12]以典型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为基础,设计若干可实施的教学项目,高职突出以技术应用为主,选择工艺中相关参数的调节,设备的故障判断和处理作为教学重点,辅以工程设计和实施作为拓展项目;应用型本科则应以相关工艺流程和技术为基础,以工艺设计和工程实施为重点。

    (3)教学过程实施上,应实行理论、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突出应用这一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中应知理论以“够用”为目的,并且通过教学过程完成某一任务的实践性教学,实现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实施充分体现“工作目标化”这一特质。工程型人才培养同样基于应用导向,当然,工作内容上有区别,在教学上,通过工艺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及相关项目任务的完成,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

    (4)教学考核评价上,应以教学过程实施为主线,制订若干理论和技能考核评价单元,采取过程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单元应涵盖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的职业素质评价,发现问题、判断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和工艺预防为主的职业能力评价,技术、工艺和工程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性评价,综合评价是集理论、技能和素质在内的全面评价。[13]结合国家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相应工种考核从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5加强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人才衔接提供理论支撑

    (1)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类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结合,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控制和教学结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围绕技术和技能“应用”这一中心展开。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典型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14]在我国,则宜采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要突破以往“厚基础、重专业”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将职业理念融于教学理念、职业应用融于专业课程、职业知识融于教学知识、职业能力融于实践技能、职业指导融于过程指导,把“应用”型知识、“应用”型技能和职业素质作为专业教育的重点,同时要在实践教学中构建适当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着力于补充综合性较強的实践性内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熟悉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亲身体验工作场景,促进其职业能力和素质发展。

    (2)学习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15]为专—本科人才衔接提供专科层次的支撑。“职业带”理论指出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通道为工程型人才,高职层次教育应充分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思路。国内外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都是围绕“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通过校企合作,重视实践环节,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进行人才评价。其中,德国的双元制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有政府参与和法律保证,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精细化教学。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充分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结合地方经济转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工作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高职专科院校应学习掌握国内外职教界先进的前沿理论,更新职业教学理念,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也是“职业带理论”指引下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人才衔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2][4]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27.

    [3]张弛,张磊.我国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必要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2(19):43—46.

    [5]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薛叙明,曹红英,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5—78.

    [7]苏宝莉,孙华林.“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9):124—125.

    [8]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79.

    [9]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11):8—10.

    [10]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62—64.

    [11]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35—38.

    [12]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76—178.

    [13]赵昊昱.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全面性考核法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0(11):39—40.

    [14]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20—22.

    [15]苏宝莉,顾惠斌,杨长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