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范文

    王寿斌

    相比其他课程,思政课比较“难教”。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信仰、净化灵魂的科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特殊课程,肩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的历史重任。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其讲出的道理要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缜密的逻辑性,以便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综合能力一直是很多本科高校培养思政专业人才和思政专业教师的着重点。

    然而,笔者最近参加某市组织的职业院校“全员思政”思政课比赛的听课和评审,却体验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参赛的“思政课”有八成以上由非“思政课”教师讲授,授课教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选题涉及学生思想认识和综合素养的方方面面。这些教师虽然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引经据典的能力底蕴,却能凭借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贴切的案例、不加修饰的真情让学生们受到感染和熏陶。相反,有些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资深思政教师(有些还有较高的行政职务),却因为在授课PPT的封面或页眉上,煞有介事地标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醒目标签而引来学生的嘘声。有位教师为了给“校园欺凌与相互尊重”的主题辩论做观点“铺垫”,竟然在课堂上打出了“扫黑除恶,还校园净土”的横幅,此举虽然应时应景地契合了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但因为随意地将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上纲上线,自然引发许多学生抵触。

    由此笔者想到,要让思政课取得良好效果,首先不要过于彰显教育动机,一本正经地开展那些形式远大于内容的教育活动,以免在情感上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人为地将学生推到教育的对立面。

    1942年2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曾做《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里的“面目可憎”说的就是外部的形式令人生厌。对应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亦即形式大于内容的“作秀式”说教。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針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践证明,与传统文化和专业课程注重“知识点”的灌输不同,思政课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因此,思政课的授课方式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通过情境“浸润”式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得到感悟,进而提高思想认识和品行修养。

    教育心理学认为,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提前把教育的目的展示给受教育者,甚至以高调的形式呈现,则很有可能遭到受教育方的拒绝;即使对方不拒绝,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从而对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竭力想出反驳的理由。如此一来,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巧妙隐藏教育动机,却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笔者认为,以下四点技巧值得研究借鉴。

    一是在换位思考中推己及人。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所想,思人之所思。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策略。思政教育因其特殊性,更需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政课很容易出现“己所不欲,却硬施于人”的情况,自己明明知道是空谈,也非常清楚学生不喜欢、不爱听、不接受,却像完成“任务”一样硬着头皮把课“上完”,不仅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授课内容,选择授课方式,切不可站在“布道者”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灌输,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如果教师能够从内心里把学生当成知己,善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推己及人地阐释道理,将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是在真情交流中释放善意。众所周知,思政教育是增强信念、塑造灵魂、培养品行、健全人格的工作,是一种真心“为了你好”的特殊职业。按理说,教师“为了学生好”,所教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本应得到同学们的尊重、认可和追捧。但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过程有瑕疵,其教育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对此,教师如果通过真情交流来释放友好,让学生感受善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践证明,真情交流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地位平等、话题友善、态度温和、观点不偏激、语气不强硬,等等。教师一旦在情感上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教育内容也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教育动机也更容易实现。

    三是在爱憎分明中贬恶扬善。青年学生大多数纯真直率,好坏对错毫不含糊,普遍反感教师“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只要求别人做到,而自己的言行却大打折扣,甚至截然相反。这种纯粹讲给学生听的、要求学生做的道理,十有八九会受到学生抵触。所以,思政课教师更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有社会公德意识,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有根植于心的善恶美丑标准,言行一致,能起表率作用。这样的教师才有资格、有能力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诲。

    四是在不知不觉中精准滴灌。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施教对象也千差万别,其中不乏需要“精准滴灌”的特殊群体。这些特殊人群,因自身生活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自带“抗教性”。如何对这些群体进行 “靶向治疗”,往往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胆略和智慧。实践证明,只有巧妙隐藏教育动机,寓教育于春风化雨之中,才能有效实现对症下药。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教师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相处,常常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或一起结伴出游,这种近距离的接触非常有利于促进师生“心心相印”,教育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水到渠成。

    总之,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倡导因材施教,力戒因形害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更应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执教智慧。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副秘书长)

    (责编? 王鹏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