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范文 | 徐沙沙 【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抢救的危急重症病人中选取100名病例做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0名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而对照组50名则采用急诊日常护理模式。然后比对两组焦虑(SAS)、抑郁(SDS)、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以及满意度的评分。结果:对照组无论是焦虑(SAS)评分,还是抑郁(SDS)评分都>观察照组的这两项评分,P<0.05;而抢救时间,观察组用时在(18.3±5.5)s之间<对照组用时,P<0.05;从抢救成功率讲上,观察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以(88.5±9.5)分完胜对照组,P<0.05,从而医患冲突得到有效解决。结论:将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到急诊科患者抢救中,既能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又能促进提升急诊科抢救病人的成功率,还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更能在有效降低医患冲突的同时拉近医患关系,作用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诊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172-01 1?一般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急诊科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抢救的危急重症病人中选取100名病例做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0名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而对照组50名则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选取的危急重症既要有脑梗死类的,还要有重症胰腺炎和急性消化道出血、肺气肿类的,还要有心律失常类的。其中观察组有30名男病例,20名女病例,年龄在31到39岁之间。对照组有32名男病例,18名女病例,年龄在33到41岁之间。一般资料两组不相上下,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选用日常急诊护理模式,既要遵守医嘱,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完成抢救任务,又要时时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还要仔细记录好各项护理细节。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无论是人员的调配,还是抢救的步骤,还是抢救器械的准备工作,包括术前术后的心里护理都要有预见性。 预见性调配人员。虽然急诊科白天、晚上抢救病人的数量对比不明显,但是早晚班医护人员的数量对比明显,这不仅加大了夜间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使得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为此,科学调配早晚班医护人员的数量,不断改善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是缓解问题的根本。 预见性制定好抢救步骤。一是分类抢救病种;二是在结合抢救数量排序的同时分组病程;三是分析病种、病程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程度,并总结、分析导致抢救失败的病例;四是优化抢救流程和抢救细节,预见性护理强制干预不良环节和因素;五是加强低资历的抢救护士的培训、指导力度,定期训练抢救,熟悉各抢救流程。 预见性准备抢救器械。预见性在抢救室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抢救组合包。比如供氧装置、洗胃专用包。日常定时清点抢救器械的种类、功能和位置是否符合抢救所需。定时或不定时的组织培训急诊护士操作各种抢救器械,为配合医生稳、准、快的抢救急诊病人夯实基础。 预见性心理护理。术前,术后医护工作者都应积极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承诺。详细说明病人病种、病程和选用的治疗方式、方法的好坏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以此缓解病人与家属的紧张焦虑心情,减少医疗纠纷。 1.3观察指标 1.3.1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 无论是干预前还是干预后,护士都是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中的20个项目来评价病人术后的焦虑、抑郁程度的,评分越高越焦虑、抑郁。 1.3.2统计抢救时间和抢救效果 无论是抢救时间,还是抢救效果都必须结合相关标准做统计。病人意识清醒,没有危险或后遗症说明抢救成功。病人初醒,意识朦胧,没有完全脱险或留有后遗症说明抢救有效。病人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说明抢救失败。只有抢救成功、抢救有效的治疗才算是有效抢救。 1.3.3满意度 结合病人与家属填写的问卷调查表统计病人满意程度和抢救流程中以及治疗结果、治疗原因引发的纠纷、争议。问卷共计2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4?个维度。满意度分不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三个等级,0-59分表示不满意;60-80分较满意;81-100分表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软件SPSS22.0开展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干预前后各方面的评分。虽然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干预后,对照组无论是焦虑(SAS)评分,还是抑郁(SDS)评分都明显>观察照组的这两项评分,P<0.05;而抢救时间,观察组用时在(18.3±5.5)s之间<对照组用时,P<0.05;从抢救成功率讲,观察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以(88.5±9.5)分完胜对照组,P<0.05,从而观察组的医患冲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既能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又能促进提升急诊科抢救病人的成功率,还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更能在有效降低医患冲突的同时拉近医患关系,作用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群,李俭萍.探讨预见性护理思维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和重要性[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4:171-173. [2] 魏雅丽.预见性护理与循证护理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s1:194-195. [3] 于德洋,张成森,王琴,等.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可预见性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4:195-196. [4] 范晓华,曹岳蓉,刘洪珍,等.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保护性临时起搏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2):1724-1728. [5] 宋玉慧,徐晚月,盛玉霜,等.综合护理干预用于颅脑肿瘤术后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6:1080-1082. [6] 王翠云.常規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4-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