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
范文 | 潘一萍 摘 要 时代的发展呼吁我们的教育应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个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锻造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与品格。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 思维与创新 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核心素养?堂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我们要关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也要关注合作探究、创新实践。 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未来基础教育的灵魂,指引了新一轮课改的发展方向。而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又是指什么呢?它指的是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我想从以下课内课外两大方面谈谈我的尝试: 1课内:立足课堂,让学生的智慧与激情飞扬,让美妙的文字与情感激荡 1.1激发思维兴趣,指引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备课时便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真、准、整”。所谓“真”,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有质量、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准”,是要求所提问题简洁明快,表达准确;“整”,则是指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前后勾连、主次分明。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从题目入手,问:什么是“教科书”?生答:就是课本,就是我们读的教材。师请大家看看教材封底的价格,问:多少钱?贵吗?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的课题却叫“珍贵的”教科书?学生一下便被激发了兴趣。教师请同学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教科书”“珍贵”的地方?学生会答到:因为这些教科书是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教师带领学生去探究:指导员怎样用生命去保护教科书?为什么舍得用生命去换取?学生在思考探究后,理解了“教科书来之不易”,指导员对“我们”充满了期望,所以舍得“以命护书”。同时,有许多学生发现这一部分前写“我们”聽说有书后兴奋激动,准备去取书又欢欣雀跃,都从侧面佐证了书的“珍贵”。这样的教学,学生聚精会神,“乐”在其中。教师回到本课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学生会答: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约出来的。最后,对于“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这一因素,学生不容易感受到,故教师应当提醒学生:看看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聪明的学生豁然开朗,教师及时鼓励、赞扬,同学们便更喜欢主动去思考、探究问题了。再如,学习《天外来客——陨石》时,老师从课题入手提问:你了解陨石吗?本课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回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陨石写成天外来的客人;还运用了破折号。老师追问运用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最后,鼓励学生学着质疑。 1.2尊重独特体验,读悟语言魅力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尊重孩子们带有时代特征的独特体验,以此促进阅读的多元理解。如在教学《最美的花束》时,最后结课部分,我问学生:学完了课文,结合我们现在的班级情况,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本来我是想针对班上有许多同学喜欢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而且每天都有不少这样的事情发生,本单元的主题是“尊重与平等”,诗歌倡导人们互相尊重,和谐共处,那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束”,我也想倡导孩子们和谐共处。可是孩子回答我的是:我们要看到同学的优点,不要自以为是。其实他也读懂了“互相尊重”,但语言却不精炼,且似乎转换了思维角度在回答。至于老师您期待的“和谐共处”,孩子恐怕是没有那样的悟性了。不过,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尊重这个孩子自我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同样在《田忌赛马》这篇文章中,学生总结齐威王的性格特征时,他们除了觉得齐威王骄傲自满,还替他惋惜,说他不应该轻敌。教学《滥竽充数》时,学生认为南郭先生是没有真才实学,也不应该浑水摸鱼,但是齐宣王也很笨,他为什么喜欢听几百人一起吹,这不是自己给别人创造了机会吗?所以,滥竽充数就是齐宣王造成的。学生的智慧与激情共同飞扬,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孩子们拥有的智慧,就让孩子们尽情去绽放生命绚烂的火花吧!未来将因他们而更加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是一支澎湃激昂的歌,是一首缠绵悱恻的诗,语文课需要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诵读是语文理解、感悟的前提,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就自然更加丰富。如《田忌赛马》精彩的对话描写是孩子们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山沟里的孩子》语言清新,意味隽永,许多句子回环往复,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读。 1.3提升审美情趣,放飞想象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重要时期。如教学《山沟里的孩子》,老师提问:你认为孩子们在上学、放学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教学《珍贵的教科书》时,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在快要牺牲的时候,文章写指导员说的话中有三个省略号,请你想象指导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1.4契合文本与现实,开辟练笔契机 小练笔承载着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训练。可以是对文中意犹未尽处的延续,可以是对人物思想的深刻认识,可以是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可以是模仿写作手法,丰富学生想象能力等等。如上文中第3点例举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的教学,再如我本年教学的三年级来说,《翠鸟》《小虾》这两篇课文都是这个学年段描写小动物的范文,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描写动物外形,如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安排文章结构,再就文中的片段进行小练笔,如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外貌描写?从哪些角度写外貌?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描写?还可以就如何描写小动物的某种生活习性为练笔的内容。 2课外:立足现代,让阅读扎根学生的心灵,让核心素养引领孩子发展方向 2.1诵读经典诗词,提升语言修养 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少不了的是对经典文学的阅读、鉴赏。诵读经典便是三年级孩子语文课外阅读的重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充分利用晨会课、教学课以及周末回家的晨读,给学生培养很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增加语言的积累。每日,我会在黑板上写一句或一首诗文,让学生诵读,我喜欢用《诵读》《日有所诵》《唐诗三百首》等书上的内容。每周我还会要求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并全班交流。如清明节时孩子们就进行了一次有关清明时节的好句交流比赛,学生年龄虽小,接触的语言文字也有限,但是他们也能自行甄别出谁摘录的语句更美妙。再如春天来了,我就带着孩子们去大操场寻找春天,并进行有关春天诗词的背诵比赛,孩子们兴致盎然,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更是对语言感知能力的一次有趣的训练。回來后,大家还惦记着还要去大操场,还要去比赛。 2.2借助多元载体,发展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社会参与,让学生除了会学习还要会生活,懂担当,成长为真正社会意义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视角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学着做一个生活中的人。教学中,我会结合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作业:如母亲节回家给妈妈送一件礼物,做一件家务,给一个拥抱等等;周末我会布置孩子回家给父母学做一道菜。结合教材《特产》这一主题单元,指导孩子如何上网搜索家乡的特产和你想了解的特产;结合《英雄》这一单元主题,指导学生通过问询、走访长辈、邻居,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去搜集、整理英雄的故事。总之,通过互联网,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D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2/0903/c1053-18902598.html. [2]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DB/OL].https://www.sohu.com/a/120685202_498059. [3] 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