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与“理”研究
范文

    吴冬云

    摘 要:情感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向学生讲述德育知识的课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课堂。为此,教师可以有效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内容,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打造“情”“理”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感;情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B-0103-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但是,单纯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课堂难免显得冰冷,没有温度,而情感的有效渗透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践德育知识内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行统一。为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融入情感元素,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整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理统一。

    一、打造情感氛围,实现情理整合

    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其行为举动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面部消沉,无精打采且一脸严肃,那么只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沉闷,使学生远离教师,进而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面带笑容,以热切的目光凝望学生,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让学生因老师情感的吸引爱上学习。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状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以便在实现情理结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我们的梦想》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能够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情感以及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的开始,教师要满怀欣喜地走进教室,给予学生舒心愉悦的情感,使课堂氛围变得温馨。其次,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目光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在学生紧跟教师进入课堂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山杏花开的时候》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你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问题,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回答。之后,教师则可以用婉转的语言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并以激昂的情绪带动学生理解我们的中国梦,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积极、和蔼的状态组织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形成融洽的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在感受教师的情感中,逐渐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

    二、创建良好情境,实现情理整合

    人的情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够生成。在愉悦的氛围中人们能够生成积极的情感,而在沉闷的氛围中人们则较容易生成消极的情感。所以,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情理的结合,教师也应当利用问题情境、趣味情境等,为学生打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在振奋的心情中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以便学生将自身更多的主观情感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有效讲解。

    例如,在教学《维护秩序》这一课时,为了能够促使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出发,主动探索本节课堂的道德与法治內容,理解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进找寻问题,同时结合趣味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以下问题情境:“什么是社会秩?”“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在对问题搜寻的过程中,直接了解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趣味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过路车辆以及行人等不同的角色,体会不遵守秩序带来的不便,进而使学生对维护秩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难看出,在组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以及趣味情境,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

    三、融入社会元素,实现情理整合

    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必备品质,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传递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课程,也应当融入社会生活元素,让学生基于社会事件出发,有效地应用本学科中的知识。相较于课本上冰冷的理论知识,社会事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因此,当课堂中融入社会事件后,课堂也能够蒙上生活的气息,从而富有情趣,当学生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社会事件的分析时,也能够顺势打造情理整合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教学《守护生命》这一课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引入“明星雪莉自杀”的新闻片段,并就“雪莉自杀”事件向学生提出:“大家怎么看待雪莉自杀事件我们应该如何爱惜自己的生命”引导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并表述自己的看法,以此通过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促使学生认识到关注自己内在感受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后进行有关珍爱生命新闻事件的搜集,并让学生将搜集的新闻分时间段播报给班级学生,组织学生对新闻事件进行综合评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维护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通过引入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情感教育,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再感到无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巧用教育语言,实现情理整合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情感走向,这也是教师独有的师者魅力,当教师的言语饱含真情时,学生也较为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同教师所讲授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所以,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摸索语言表达的技巧,主动地将自身积极、正向的情感渗透到语言表达之中,促使学生基于情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清自己肩负的重要责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可以运用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用嘹亮的声音向学生讲述“自古英雄出少年,今日少年更英雄”,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还可以运用激昂澎湃的语言向学生叙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被教师高亢的情绪所带动,认识到自己在国家未来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最后,教师可以将“少年当自强”这五个字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高声朗读,使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当中,从而为学生创建激昂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创建自己精彩的人生。

    显而易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教育性的语言,组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情感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情感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提升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积极地借助社会情感元素以及巧妙地运用教育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情理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有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0).

    [2]张秀霞.浅谈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J].教师,2019,(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