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业高职院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的路径探究
范文

    叶琦 杨洪涛

    摘 要 农业高职院在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方面有着较好的条件基础,要高度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农耕文化融入到的办学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作品创作、基地建设、学术科研、科学普及、网络空间等多方面、多渠道传播和弘扬农耕文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路径的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 农耕文化 文化育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农耕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农耕文化数千年来从未间断,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业高职院应充分认识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自觉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职责,主动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开设农耕文化相关课程,实现“课程育人”

    农业高职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农耕文化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当中,引入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去,将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道德观以及与农耕相关的农业生产、农耕民俗及民间文学带入到大学课堂。为此,要加强农耕文化通识课程的开发,鼓励专业教师钻研农耕文化研究,编写农耕文化相关教材,开设诸如《中华农业史》《农业遗产保护》《古代农业科技与思想》等农耕文化课程,内容可包括古代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物候与节气、茶文化、蚕桑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对于农学类专业学生,可将农耕文化课程纳入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对非农专业学生,可作为公共选修课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要求非农专业学生学习农耕文化有关课程,学习和了解农耕文化,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2营造校园农耕文化环境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农业高职院在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中,应体现农业行业办学特色,营造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从而加强农耕文化对师生的无形熏陶与渗透,巩固学农爱农知农务农的专业思想和奋斗理想。构建富含农耕特色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在道路标志、楼堂馆所、校园景观的外观、颜色、名称等方面,在设计时融入农耕文化元素,打造农耕文化景观小品,在校园广场、道路、草坪、池塘、围墙等地设立农耕文化特色的景观。如二十四节气宣传墙、农业历史知名先贤雕像、传统农业科技展示墙、农业名著碑刻农事节日习俗展板等。营造农耕文化宣传氛围,在教室、公共楼道、实训室等场所,制作张贴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且具有时代意义、教育价值、包含哲学道理的名人名言、名诗名词、农谚農俗等。通过在校园中营造农耕文化环境氛围,加强对学生农耕文化的渗透和熏陶,强化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3开展农耕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实现“学术育人”

    农业高职院要重视农耕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等方面全面支持。成立相应研究机构(室、所、馆、中心),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薪火相传的研究队伍,夯实工作基础。开展农耕文化调查研究,以课题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载体,鼓励师生组成研究团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积极挖掘、调查、整理当地农事民俗、农业节庆、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重要民居。举办农耕文化学术活动,共同举办农耕文化学术会议,探讨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等问题。面对全校学术开展农耕文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师生宣讲农耕文化,引导学生讨论农耕文化的当代社会文化价值。

    4举办农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事节日,融入了饮食、服饰、艺术等大量的农村文化习俗均与农耕生产和农村生活紧密相连,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农业高职院应围绕农耕文化的优秀遗产,举办校园农耕文化节,开展具有农耕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构建“主题化、常态化、系列化”活动教育模式。可参照农耕文化的节庆仪式和内容程序,举办春耕祭祀、祈谷等仪式典礼,追溯古代农耕文化,让学生在仪式中感受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守时、合宜、敬畏、重农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升华。举办农耕诗词诵读竞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展示,让学生在学习理解古诗词和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感受诗词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组织开展农耕特色运动会,把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积累起来的农耕劳作技术技能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增加包括提水、挑担、背包、推车等传统农耕劳动竞赛,既了解、体验了农耕劳动,又锻炼了身体素质。组织农耕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农业遗产、农耕制度、民俗节庆、民间文艺等方面开展文化宣传、田野调查、作品演出、农业科普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切身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5集中创作农耕文化主题的文化作品,实现“作品育人”

    农业高职院要专门组织技术力量,结合区域农业特色、校史校情,围绕农耕文化主题,集中制作编排、精心打磨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并着力打造为校园文化品牌。作品的内容可从传统农耕文化艺术中汲取,特别是要结合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作出包括传统山歌、舞龙舞狮表演、戏曲、话剧、舞蹈、书画、摄影、微电影等作品,让广大师生在欣赏文化作品的同时,接受农耕文化的无形熏陶和理念传递,增强对农耕文化的理解把握和价值认同。开展美丽乡村或田园风光主题书画、摄影、微视频作品评比活动,让学生主动接触乡村,用流动的笔画、凝固的画面去体验感受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了解新农村的变化成就,增强对三农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6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宣传、展示体验阵地,实现“阵地育人”

    可发挥自身在农业教育、研究、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基地优势,面对校内外学生、中小学生、社会大众,加强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宣传和展示体验阵地。可结合农林相关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展览馆、陈列室)等专门场所,集中展现各种与农耕文化相关、从古至今的农具及农村生活用品等物品,包括古代种植、蚕桑、茶、丝绸、浸染、织布、治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向师生和大众传递农耕文化知识和信息,体会古老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地域特色浓郁的风土人情,增进对农业历史和农耕文化的了解。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对相关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传统农事体验专门区域,为师生提供农作物耕种、施肥耙地、水利灌溉、花果采摘、桑蚕育种、农产品传统加工等等特色农耕活动体验,增加基地的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功能,并将农事体验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必选主题,纳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去。

    7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农耕文化,实现“网络育人”

    要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耕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实现“网络育人”。一是开发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围绕农耕文化基本常识、农耕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農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等,及时通过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推送相关文章,实现农耕文化的科普宣传。二是启动网络农耕博物馆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平台,开发农耕文化数字化网络资源——网络农耕博物馆。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PPT、动画、视频、VR、交流互动、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为大众呈现农耕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色,使其了解江南农耕文明、虚拟体验江南农耕生活、交流探讨农耕文化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江南农耕文化服务的功能。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特色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与创新探究》。

    作者简介:叶琦(1979—),男,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洪涛(1973—),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永丽,孙群雯.我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现代价值的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13(04).

    [2] 徐兵,隆滟,郭阳.浅析通识教育视域下农耕文化的传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6).

    [3] 陈丽军,夏庆利,王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