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呈现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范文 | 张倩 摘 要 为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推动“精准资助”,本研究通过开展“资助调研”来发现高校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呈现的主要矛盾,并找出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 高校学生资助 资助调研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资助调研工作概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教育思想学悟行”落到实处,发现并着力解决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推动“精准资助”,我们以发放调查问卷及走访贫困生家庭的两种方式开展了“资助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贫困生大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了解高校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呈现的问题,并研究出相应对策,使得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更加有成效,更加落到实处。 2调查的数据统计及相关分析 (1)被调查对象情况: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97人,三年级学生94人。(2)问卷相关数据分析:获得过资助的学生77人,40%的被调查对象有获得过资助;未获得过资助学生114人,60%的被调查对象没有获得过资助。 关于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流程及评定标准是否满意来看,获得过资助的同学有91%选择较满意或者满意,而未受到过资助的同学有65%表示不清楚认定流程,这可能与他们中大部分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提交过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材料有关。 关于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被调查者认为哪些因素是最主要的统计结果来看,92%的调查者认为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占第一位;80%的调查者认为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疾病、残疾等)占主要因素;66%的调查者认为意外变故(意外事故、重大自然灾害等)占主要因素;还有18.8%的调查者认为学生成绩或者在校其他表现是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于对哪种经济资助方式能产生最优效果的调查中,43%的被调查者认为勤工助学的方式最佳;20%的被调查者认为奖学金的方式最佳;22%的被调查者认为减免学费的方式最佳;只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助学金的方式最佳。 被调查者在被问到现有资助模式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时,问题大部分集中在:(1)导致争当贫困生现象;(2)出现重资助轻后续教育管理现象;(3)贫困证明开具容易,但可信度不高;(4)助学金评定时民主评议还是存在主观性太强的问题等。 在主观题回答中,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都写出了对学生资助政策的建议,被调查者认为资助工作应该更加透明公正,对家庭经济苦难认定界限应该更加清晰,而有部分被调查者提到,助学金的评定主观性太强,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对于学生困难等级的认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如果完全由学生民主评议,主观性太强,个人感情色彩浓厚,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综合来看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提出质疑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资格认定主观因素过多;二是学生资助政策中奖助学金比例不合理;学生资助指标分配趋向于平均化;三是学生从资助中获得的能力的提升以及感恩和责任意识还存在缺失等。 3资助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救济困难家庭学生入学,调节资助资源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但通过此次对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情况调研发现,学生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资助主体、认定主体和发放主体存在一定的职能错位,并由此产生工作重复,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的情况:二是对于特困学生、贫困学生、一般困难学生等的认定界限不够明确,且不同地域、不同部门对贫困等级的认定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大学生对贫困生贫困等级的评定存在一些质疑;三是资助政策中奖助学金比例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使得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缺失,获资助学生缺乏感恩之心,争当贫困生现象出现;四是资助政策执行监督环节还是存在不足等。总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若这些问题不能合理解决,资助政策就缺乏可持续性,很难科学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势必会影响教育机会的平等、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难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初衷---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文英.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