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切块拼接法在小学信息技术偏理论性课程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夏秀明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对偏理论性课程常表现为参与度不足、缺乏交互,课程教学效果差等问题。本文以《防范网络陷阱与计算机病毒》为例,介绍切块拼接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偏理论性课程中的运用。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切块拼接法后学生参与度提高互动频繁,教学效果提升。 关键词:切块拼接法;小学信息技术;偏理论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根据《纲要》指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除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学习也不容忽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们对偏理论性课程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热情不高、学习效果差等问题。 2“切块拼接法”理论 “切块拼接法”(Jigsaw)最早由美国学者Aronson,E.等人设计开发。后通过Slavin,R.E等人改良,从JigsawJ到Jigsaw IV,步骤增至9个:(1)学习内容的总体介绍;(2)学生分组;(3)集合组成“专家组”,学习并掌握各自专家组中的知识;(4)专家小组测试;(5)“专家组”回到原来的小组,把在“专家组”中掌握的知识传授小组内的其它成员;(6)小组测试;(7)利用积分游戏制进行单元测试;(8)评价;(9)教师补充。以下案例按照Jigsaw IV指导设计。 3切块拼接法应用范例 本文以粤教版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本第二册(上)第六课《防范网络陷阱与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3.1学习内容(任务)的总体介绍、学生分组、分配个人任务 教师对学习任务作总体说明,并将任务分为4个部分。学生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每个小组分为4人,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身兴趣、能力或小组的分配承担其中一项学习任务。 3.2“专家组”学习、测试并演练如何讲解任务 各小组中负责同一学习任务的同学,集中一起组成“专家组”。“专家组”的成员们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手段完成相应的任务。 专家1任务单: (1)完成以下表格: (2)防范網络陷阱,你对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专家2任务单: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有哪些? (3)计算机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4)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点? (5)计算机病毒可以传染给人吗?为什么? (6)列出你想了解的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若干问题,用合适的关键字上网搜索有关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汇总记录在下表: 专家3任务单: (1)对付计算机病毒的一般做法是什么? (2)常见的杀毒软件有哪些? (3)安装腾讯电脑管家杀毒软件。 专家4任务单: (1)检测系统、并清除电脑病毒的方法是什么? (2)试着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把你的杀毒软件设置为自动升级,自动查杀病毒。 (3)防范计算机病毒你有哪些好方法,请与小组讨论并列举出来。 (4)专家组”成员演练如何让其他人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 3.3“专家组”回归小组 “专家组”成员回到原来小组,充当某一项目或问题的“专家”,利用讲授或其它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点。 3.4小组测试、学习评价 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测试。测试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单独完成测试的试题。小组成员的得分为本小组的平均分。 3.5教师补充学习内容 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测试结果,对各个小组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和忽视的教学内容总结,补充。 4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切块拼接法应用于《防范网络陷阱与计算机病毒》,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参与度提高 切块拼接法应用的课堂上,全班同学的参与度达到100%。 (1)学习身份转变。全班四十多位同学,每位同学回到原来小组都是该小组某一问题的“专家”,任务被分到每一个同学身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职责。 (2)评价方式转变。切块拼接法中第七个环节是每个人的测试成绩是小组的平均成绩,每位同学的分数直接关系到小组的成绩。 4.2互动频繁 “切块拼接法”下指导课程中,互动形式增加,互动频次增加。主要的互动为三种: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4.3教学效果提升 通过测试发现,利用切块拼切法学习本课的班级测试平均分为92,较传统讲授法的平均成绩84分高出了8分。 5总结 通过“切块拼接法”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偏理论性课程,一改学生们对偏理论性课程的学生主动性不强、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现状,使学习者参与度明显提高、互动频繁、教学效果好。对比传统讲授式的学习偏理论性的课程而言,“切块拼接法”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路径。然而“切块拼接法”在课堂中也有局限性。第一,“切块接近法”需要更多课时。第二,班级中小组分组要尽量做到异质分组,这点在每组中很难均衡。另外从单独一节课使用“切块拼接法”效果好,而怎样把一个单元使用“切块拼接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2000-11-14. [2]黄娟,傅霖.切块拼接法(Jigsaw):一种行之有效的协作学习方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0(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