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校美育教育
范文

    黄艳

    摘要:学校美育教育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教育结合中存在的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深度不够,缺乏完整体系支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在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策略的推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校美育教育的深度结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学校美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2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物质遗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其传承和保护路径也得到了发展。学校作为美育的主要阵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仓山大乐是我县仓山镇独有的一种传统乐舞表演,以其乐器大、乐队大,曲目丰富,乐舞独特而著称。我校开展了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仓山大乐”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参与表演等形式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让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文章立足学校美育,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分析,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口头和表现形式,包含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以及

    传统手工艺等。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民间文化或创作。学校美育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这一板块,比如表演中的面具、服装工艺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育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育中的引入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人们缺乏认知、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脱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学科少之又少等等。文章指出:学校美育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课程生命载体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这里所指的课程资源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人、学校教师、学校管理者,其主要问题表现学校领导、教师自身没有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比如“仓山大乐”社团在我校已成立五年之久,真正能深入学习研究仓山大乐的老师却很少,有的觉得现有知识不足,有的觉得研究学习的难度很大,有的觉得传承起来很难,不被社会所接受,同时由于学校忽视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仅仅停留在社团活动的地位,没能开展真正有效的研究活动,导致其教学始终停留于表面,无法真正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落实到教育中去。

    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层面,由此决定了其生态性、民间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美育教育中来的时候,要抓住两者的结合点,开发出丰富、关联度强、严谨的课程资源,进而让学生透过表层资料探寻其深层内涵,让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文化的统一。

    3、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形成清晰、全面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知度低;二是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渗透路径

    学校美育教育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重任,要从多视角、多领域开展,以将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1、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渗透有赖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建立研发的长效机制,并做好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形成一套包含课程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教学机制,从制度、条件两个方面入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教育中的顺利开展。近年来我校为更好的传承“仓山大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将“仓山大乐”与我校美育完成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美育教育中感受到仓山大乐的魅力。

    2、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资源的开发

    这里提出的资源包含生命或非生命资源载体。第一,生命载体课程资源开发,教师要全身心的进入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培训中来,并深入到民间开展調查,强化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责任感,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可以聘请文化馆艺人到校,以讲座、表演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第二,非生命课程资源开发,比如科学规划教学课程、注重校本读物的建设、完善参考资料、录像等。

    3、采取不同方式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要求、水平的课程组,以鼓舞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教学课程。先让部分同学接触了解,再通过这些同学的宣传动员,再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我校的“仓山大乐”社团活动,队伍越来越壮大,由最初的20人,现在发展到全校有120人参与学习,真正能参与表演的同学也达到80人。同时也不断的帮助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去体会仓山大乐表演时,音乐演奏的音色浑厚,音量宏大,气势磅礴。教师带领同学们参与表演,通过社团、讲座、展览等形式给他们讲解仓山大乐的历史,鼓舞学生进入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去,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题,通过大家喜爱的微信、QQ、微博等渠道宣传,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结束语

    自新课改教学理念深入以来,美育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推动,很多一线教师也融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教育研究中来。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审美的重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学校美育要肩负起自身功能,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教育融合的框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推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曾利霞,向仟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的路径研究——基于怀化市部分中学初中生调查结果[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

    [2]王晓萍,刘茜.基础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举措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