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本剧表演,让整本书阅读意趣盎然
范文

    李瑞芳

    摘要: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应当使用适当的策略。在《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时,把课本剧表演策略贯穿到导读、读中交流、读后展示整个过程中,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阅读乐趣,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建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整本书 课本剧 阅读能力 思维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187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课本剧表演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情节片段,创造情境和角色扮演,展示书的故事情节,加深对书本主题的理解。它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深度阅读,发展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谈谈课本剧表演策略在整本书阅读的中运用实践和思考。

    1、导读伊始,课本剧表演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学生生性活泼,有强烈的表演欲望。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导读课上安排了两个和课本剧表演有关的环节。

    1.观看与书本内容不符的课本剧表演,激发阅读兴趣

    在导读课上,老师让几个学生提前排练了《小英雄雨来》中的一个情节《把敌人引进地雷阵》。在剧本中老师故意设计了几处与书的内容不符合的地方,等学生观看完表演后,老师这样引导:孩子们,刚才你们观看的课本剧中,有好几处和书中内容不符的地方,想知道都是哪里和书中不一样吗?那就到《小英雄雨来》这本书去找答案吧。这样的课本剧表演和引导,让学生产生极强地探究欲望,很巧妙地达成了读前引趣的目的。

    2.布置课本剧表演的任务,引发阅读乐趣。

    当学生开始读书后,他们最可能的阅读行为就是,赶紧找到和上述课本剧表演相关的章节阅读。当了解了课本剧和书中内容不符的地方之后就可能不会再有那么浓的阅读兴趣了。在导读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在大家读书两个星期后,我们举行一次《小英雄雨来》的课本剧表演,你们可以重新演《把敌人引进地雷阵》这一桥段,也可以根据自己读过的内容,自行编写剧本进行表演。有爱表演的天性使然,又有表演任务的驱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特别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片段。这样,学生在不断地选择、储备和比对到底表演哪个情节的过程中,就像在捡拾最大的麦穗,积极地阅读下去。

    导读课开篇之“导”,课本剧表演的设置既是阅读的起点,又是阅读的指向,唤醒了阅读期待,让学生真正愿意走进书中,在期待中寻觅、发现、探究。

    2、读中交流,课本剧表演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运用课本剧表演策略推进整本书的阅读,也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依据自我理解和经验去表演,不要追求一次演成功的效果,学生表演的不成功是促进深度阅读的又一个有效的契机。

    1.借助不成功的表演,了解前因后果

    当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两个星期后,班级举行《小英雄雨来》课本剧表演会。在学生的表演中,有的学生演着演着笑场了,有的情绪、动作跟书本内容明显不符……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反应了学生对课本剧表演常识的不了解,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改进表演;另一方面折射出的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书,对书的内容还没有整体的把握。这时候,教师不急于去纠正学生表演中不好的地方,而是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扮演“雨来”的同学在表演军事演习时会笑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发现,笑场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顾及到书中和这个片段前后相关联的内容。然后教师和学生再次梳理这个片段前的内容,引导他们发现军事演习对于“雨来”他们来说,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他们从心底里想成为八路军,保家乡卫祖国的一种迫切愿望,因此在表演时不能笑场。在讨论、梳理内容后,学生会发现:只有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課本剧的表演才能更好。此时,教师再及时抛出阅读单,鼓励他们边读书边梳理故事情节,进行深度阅读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表演后的思考,推进深度阅读

    这样的讨论像导火索一样,引发学生新的思考:该用怎样的情绪表演?加入怎样的动作才会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把哪些片段连在一起表演能更吸引人?带着这样的思考,学生再次走进书中继续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在关注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关注故事情节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和内心,关注故事背后隐藏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这样的阅读也就不再浮光掠影,而是有了深度。

    3、读后展示,课本剧表演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学生读完整本《小英雄雨来》后,班级再次进行课本剧表演大赛。有了先前不成功的经历,有了不成功之后的深度阅读,有了教师的相关指导,学生的表演兴趣更浓,水平明显提高,而这些的背后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1.语言建构下的二次创作

    在整本书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整本书中选取片段提取信息,需要把书中原有的信息、语言进行重组形成剧本,比如怎样把书中大量的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出来,通过简要的旁白叙述出来,都需要写进剧本,形成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有了一次表演基础后进行的二次创作过程,更有利于学生仿照书中语言,并结合自己表演的需要创生出更多复杂、灵动的语言,对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自主反思下的思维提升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往往是由浅入深的。让其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讨论分析,并引发自我反思,慢慢找到问题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学生先讨论课本剧表演中为什么会笑场?得出笑场的原因是没有深度阅读之后,他们会在持续阅读的过程中,边阅读边梳理内容,边阅读边思考:最后的表演该做如何的调整?当读完全书进行展示表演时,学生会思考: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呈现最好的表演?在最终学生以较成功的表演呈现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收获后,其思维能力也潜移默化得到了提升。

    3.生命成长下的自我观照

    《小英雄雨来》这本书为学生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在环境熏陶、周围人影响下,最终成为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课本剧表演策略的运用,让学生把感受到的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精神品质等外化到表演中。同时对雨来的喜欢、敬佩,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终内化为一种力量,使他们自己的精神品质得到涵养,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运用好课本剧表演这一策略,让整本书阅读意趣盎然。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还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观照自我,提升自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