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教学“一课一”训练法
范文

    张媛媛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记诵,厚积方能薄发,而青少年时期尤其是记忆的黄金时节,此时记忆的知识或许会终生难忘,且受益终身。记诵的传统教育方兴未艾,事实也证明,许多大家、名家在畅谈自己的成就时都会言及这种教育带来的裨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一课一背? 一课一搜? 一课一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本人曾在农村初中任教,虽号称有多年教龄,然其实成就尚无,一切才如婴孩般渐觉苏醒,也终于能于教学中总结一两点心得聊以自慰,因而不妨拿出拙见,以拙笔写就,以期抛砖引玉。

    因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从其可行处教学我的语文。我称其为“一课一”训练法。

    一、一课一背。所谓“一课一背”,即在每节课前用两三分钟考查学生当前或前一日课外所学及背诵情况。背诵内容可以是一首诗词,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的优美语段。考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课外学习,学以致用。当然应先让学生明确目标,即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内背诵30篇文言文,20篇现代文,100首古诗词,这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难。何况语文学习离不开记诵,厚积方能薄发,而青少年时期尤其是记忆的黄金时节,此时记忆的知识或许会终生难忘,且受益终身。记诵的传统教育方兴未艾,事实也证明,许多大家、名家在畅谈自己的成就时都会言及这种教育带来的裨益。

    情境触发是最好的教育,往往可受到事半功倍之效。当漫天柳絮飘飞之时,便可介绍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葬花吟》,或苏轼“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水龙吟》,或“空中撒盐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境,教学生背诵。“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学生记诵的好的内容,我还会要求该生抄写在小黑板上供大家共同记诵,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经常引用一段话告诉学生要互相学习,“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彼此仍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便各自拥有了两个思想。”这样的交换不是索取,绝不会赔本,因此大胆地与别人交流实是丰富了自己。

    一节课用两三分钟考查一两名同学,并适时加以简析,就像正餐前饮点稀粥,用点小菜,其中的营养也不可或缺。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久之便可形成能力。

    二、一课一搜。这里的“一课”指一篇课文。在课文教学中,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或触类旁通,不妨采取此法,亦可增强学习的兴趣。

    如《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的形象,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大家耳熟能详。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像木兰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结果班昭、孟光、梁红玉、朱淑贞、武则天等一一展现出来,丰富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似无可讲之处,学生感到兴味索然,且难于理解,我便在和学生把握了文章主旨后要求学生搜集表现爱国的名言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

    搜集的内容看随处拓展,但一篇课文最好锁定一个搜索点,以点带面,发散训练,切忌庞杂,大而无当、

    《观舞记》一课,我带领学生感受冰心笔下的美,情境美,舞姿美,人也美。于是我抓住人美这一点,布置学生搜集描写美人的诗词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硕人,“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秦罗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人”都不在话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也十分良好。

    除了课外的搜索,有时在课内也可展开,即在课本中展开搜索,或在学生的词汇库中搜索。如同样是《观舞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飞动的美”,我让学生结合文字展开联想与想象后,调动词汇储备解释“飞动”。学生搜索到许多加以说明:轻盈、轻捷、翩翩起舞、游龙、飞凤、惊鸿、轻云、飘忽欲仙等等。

    三、一课一结。即在教完一篇课文后,根据文章精髓或主旨,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作结。这样可使学生牢记文章主旨,且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一篇文章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一般多引用名言名句来概括,因此也促进了学生平时的积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可谓良性循环。

    学完《音乐巨人贝多芬》可用贝多芬的名言来概括:“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这句话是贝多芬的自己的写照,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可借此成为学生的座右铭,激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学完《土地的誓言》,我让学生用爱国歌曲作结,于是《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在他们中间争相传唱。在语文能力形成的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真可谓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

    学完《邓稼先》,我要求学生用一百字左右简述邓稼先生平。

    学完《孙权劝学》,学生可以自结:“开卷有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书到用时方恨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和学生是这样作结的:

    这些人都是: 心心相印? 心照不宣? 心有灵犀? 志趣相投? 志同道合? 惺惺相惜

    可谓: 高山流水? 一拍即合

    而非: 乌合之众? 同流合污? 沆瀣一气? 臭味相投? ?狐朋狗友? 狼狈为奸

    真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看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总之,可以名言警句作结,以歌曲作结,以人物简介作结,以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集合作结,灵活多变的作结形式丰富了课堂,丰满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羽翼,可以使他们飞得更高。我想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培成.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07)

    [2]张静.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