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语言艺术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
范文 | 冯晓丹 摘要: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纽带,教师借助语言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讲授的语言要准确到位、简捷明了、衔接得体。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历史思维,也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引发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语言艺术;初中历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207 引言: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而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方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初中历史课的成败。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语言修养如是说。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而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方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初中历史课的成败。 一、语言技巧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历史知识体系较为庞大,涉及的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习与运用历史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对历史课程及历史知识点的重视,对历史课程学习投入较少,难以全面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从而阻碍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语言技巧,通过有趣、生动、合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师生交流水平,通过丝丝入扣的讲解、入木三分的解读、恰到好处的引导,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语言运用技巧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 1.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教师要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历史信息,预测学情,将历史概念以生活化的方式加以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禅让制”。此时,教师可以将“班干部选举”这一事件引入课堂。由于七年级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深,所以,教师以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是可以“亲近”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所以,教师要建立历史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抽象的内容在语言的作用下变得形象直观。 2.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照本宣科,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学生融情于其中,使历史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鸦片战争的过程时,通过中英双方兵力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双方实力的差距,以此突出爱国将领的不屈抗争,也让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深入的思考。 “论从史出”,历史学科内容有一定的严谨性,教师在备课时要下足功夫,要在追求严谨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音语调,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加入启发性的语言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媒介,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就会使学生沦为“观众”,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失去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对教师的授课心生厌倦,使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否定,要肯定学生回答的亮点。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标准”时,教师要以提示的语言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倾听学生的表达。 (二)合理运用鼓励性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语言技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合理运用肯定性、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肯定,自己的学习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与良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与互动中。在实际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时给予肯定答复,以“你可以的!”“之前的回答很不错”等语言鼓励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若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中肯地提出建议,同时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再次尝试,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更愿意听课,带动课堂学习氛围。 (三)课堂语言须生活 历史课堂上讲求的语言美,并非是说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须字字珠玑,而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学到的是生活化的语言,学到的是生活中的语言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将逐渐被淘汰。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等理念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学生主观感受”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语言技巧,通过调节教师自身情绪、语气、语速,强化课堂教学的隐性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历史学习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欲与参与欲,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叶萍. 初中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2]林彩英.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刘子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魯东大学,20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