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
范文 | 袁先培 【摘 要】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学”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教”的方式,从而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持久的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条件 学生“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首先要搞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还要努力把封闭式的、程式化的“研究”过程成为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 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放“研究”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把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无拘无束地驰骋于“研究”的“海洋”里。第二,拓展“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研究”的成果向课外延升,使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梯形地块的面积,特别是通过测量梯形的高,让学生展开想象,使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最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指导合作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与人融洽协作的意义,能互相帮助,能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失败”与“成功”,能热情地为同伴排忧解难,能成全他人的“研究”出成果。第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课堂上,“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研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能多元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第三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适时结合。学生通过独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课题,可采取“小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小学生研究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研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索,并能从中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在这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第二,教师要信任、赏识学生。在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着。第三,要注重课堂研究学习的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帮助身边同学排忧解难,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能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如:“圆的面积”一课,它是怎样创设研究氛围的?第一、让学生充分自由的研究探索公式的来源,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也可以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甚至是近似的三角形,不拘一格,全方位研究;第二、向课外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一棵树干的横截面积、在学校操场上画一个圆算一算够不够班级学生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提供解决问题的设想方案,推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发挥小学数学学科的优势,注重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多更好的联系实际去学习,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探究式学习”是一脉相承的。所谓“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一样,是一种模拟性的探索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与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质疑、调分析、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它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的超越,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个学期都安排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安排了“粉刷围墙”这一课题,学生必须经过测量面积、预算工资、调查价格、计算材料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制作出切实可行的粉刷围墙的工程方案;又如六年级上册学习完利息的相关知识后安排了“合理存款”这一课题;六年级下册在圆柱和圆锥一章后安排有“节约用水”的课题,这是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一大新举措,对于激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这部分内容,使其落到实处,行之有效,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可做可不做。从学科特征来说,数学科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 总之,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模式以便于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助的良好教育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