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学生真正感应教师的爱
范文

    鲁曼丹

    【摘 要】 本文从师爱的角度出发,提出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的,有共鸣的爱才是有价值的师爱的观点,并从“真诚、赏识、得体、有度”四个角度阐述了如何与学生产生爱的共鸣。

    【关键词】 学生;真正;感应;教师;爱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尤其对班主任而言,爱生是建立良好班级的一个要素。苏霍姆林斯基便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确,教育就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我们相信并努力实践这一点。而且大部分的教师在回答“你爱学生吗?”这个问题时,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老师爱你吗?”的时候,答案似乎并不是那么肯定了。记得有一份调查,在上海一所学校,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统计,结果是:90%的老师认为自己很爱学生,而学生感觉到老师爱的仅仅为20%左右。这样的结果或许让我们辛勤的园丁难以接受,不过再联系一下并不鲜见于媒体、报章的师生之间剧烈的、甚至是刀刃相见的冲突,调查的结论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热爱学生?为什么我们倾注了爱却没有得到共鸣呢?我们以爱之名义付出的是真正的爱吗?

    因此,窃以为对学生应该是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的,有共鸣的爱才是有价值的爱,如果学生感应不到你的关爱,就好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枉自一腔热爱付东流了。

    那么,如何与学生产生爱的共鸣呢?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尝试:真诚、赏识、得体、有度。

    一、发自内心的真诚,是照亮孩子心空的阳光

    当我刚刚从学校毕业,来广东这片陌生的土地,面对无法用语言顺利交流的孩子,做为一名班主任,我依靠的是内心和他们的真诚的交流: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一次平等的对话,温暖了学生,也亮丽了自己。

    记得我走上讲坛的第一天的下午,我就遇上了一次挑战:有一名“重点对象”在我批评他没有按时回家的时候,竟用土话骂我并当面冲出了课室。我真没想到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当时如受重击,恨不得把他拉回来教训一顿、要不在他的家长面前告他一大状。但我还是采取了第三种解决方式:第二天上学,他按时回校,我也不动声色,到了下午,我把他单独“约”到了一角,就象和同龄人解释误会一样诚心和他谈了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他一反之前的任性,低下了头。后来我当了他三年班主任,令所有老师诧异的是他再也没有冲撞过我,而且奇怪我并不是很“凶”,语言也不通,但学生、家长还是很配合。回想起来,应该是我表现出来的真诚、友好驾起了心灵的桥梁。我的一位学生曾在作文中写到:“虽然老师和我并没有像知心朋友一样经常聊天,但每次她关爱的眼神和鼓励的微笑,让我知道,她是特别关注我的。”其实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以真诚、友善为出发点去体贴他们,关心他们,并不侧重到他,但对每个学生而言,老师的真诚的关注都使他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给予他的“特别的爱”。

    二、恰到好处的赏识,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钥匙

    “赏识”教育法告诉我们,对待那些有不足之处的孩子要极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哪怕是沙里淘金,哪怕是用高倍的望远镜,即使他们的缺点很多很多。但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我们也要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就像绿茵场上啦啦队的呼喊,能激发运动员拼搏的勇气一样。作为教师,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看“圆”!的确,赞扬、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避免学生的反感,使他们在关爱中前进。但我觉得赏识不同于一般的表扬或鼓励的,赏识更象伯乐对千里马,是对学生更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发掘他的长处,与众不同之处。赏识绝不能流于简单的表扬或过高的评价。有时候,我们出于对学生的鼓励,表扬了一位相对后进的同学:你真棒!结果可能是引起其他同学不满,嘘声四起。这样被表扬者难道会真的受到鼓舞吗?因此,我们提到的赏识学生,应该是得当的、真实的,而不是刻意为之。对此,我有过亲身的体验,小时候写作文不好,有一年遇上一位很喜欢我的老师,很是看得起我,把我的一篇作文当作范文念了。我想他本意也是鼓励我,可是那节课却让我在同学“抄的!”和我“不是我写的”小声的辩论中挨过来。下课拿回作文,我迫不及待的给同学看:是老师改的!我没有抄”,以表示自己的“清白”!当然,老师是关爱学生、鼓励学生的好老师,可是,不恰当的赏识方式,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我们赏识学生,不但要信任他、鼓勵他、更要走近他,真正的发掘他内心渴望被肯定的那一点,我想,这才是爱到了点子上。

    三、采取得体的方式,真正建立心灵沟通的桥梁

    其实,不仅仅是师生之间,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同样如此,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叛离和反抗,为什么明明是爱护他,却换来怒目相对或充耳不闻?我想,表达爱的方式与孩子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应该是结症所在。不同的学生,性格、心理的不同、甚至同一个学生的不同时候,对问题的反映出的心理状态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希望从老师这儿的到什么样的关注,必然也有不同。而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更多、心理更成熟、相应出现的心理状况更多、更复杂,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变通,可就不要怪学生不懂你的一片苦心。比如古训里,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的教育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棍棒式的教育逐步消失,更重视于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现在仍随处可见老师总是板起面孔:不许说话!不是要你怎样你又——有时更象一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老板在质问下属,学生心目中留下的可并不是一副“爱”的面容。即使学生理解你的苦口婆心,对你的方式他可能也不一定接受。这或许是有时会出现老师的教学成绩不错、班级评比也不错,但是学生给老师的评价却是不高,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吧。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一份“渴望的爱”。

    除了以上几点粗略的看法,还有就是“爱的有度”,我觉得有度主要指要有分寸,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放纵,不能姑息学生的错误,但批评要注意考虑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再者就是公平,博爱,以前是说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忽视他们的不足,后来说的偏爱后进生,要多给他们鼓励,其实都要避免矫枉过正,我想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友善、关爱,这样一种公平广博的爱应该更让学生感动,而且,还能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如何对待身边形形色色、不同层次的同学、乃至成长后如何接人待物。

    当然,爱,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我们不断探索深化的永恒的主题,相信每一位有责任感、有追求的教师都会孜孜以求,让教育在爱中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周仪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蔡汀,王义高,祖晶.教育科学出版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