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范文

    赵晨淼

    【摘要】新课改以来,学科情境教学模式被大力推崇,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强化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之上的互动性,也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以良好实现。本文就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了它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创设 理论学习 实践应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095-02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应该首先注重它的有效性,在合理情境中基于教学知识内涵来设立教学目标,让问题情境充满生机。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问题”应该作为核心存在,它是本质,而“情境”则作为辅助,它是形式。教师应该明确数学问题的从属地位,合理追求情境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达到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目的。

    一、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理论层面的数学教学理解

    实际上,对于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大部分数学教师而言还摸不到头脑,有些教师难以理解“问题”与“情境”二者的有效从属地位,甚至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设计效果发挥,也容易为学生造成问题理解曲解。就以小学数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它的教学情境创设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有效问题创设过程中所应该体现的灵活性与优先性,再基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来提出相应问题,实现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之间的有机结合过程,满足学生学习的理论要求与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对教学环境的正确构建,结合问题来引发学生在知识认知层面的有效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该课中,教师会首先用折纸及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计算原理,然后指导学生按照计算原理来尝试练习解题,比如说以下3道题目:

    1/8+2/7;3/5-2/3;5/9+7/8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点理论来尝试解题,而教师则在学生解题后给出相应的答案订正与评价,并同时创设4个问题作为情境教学基本辅助条件:

    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上述习题中是否将异分母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在转化过程中学生们都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

    第三个问题提问学生通过自主计算,是否发现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快速计算方法?

    第四个问题提问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还注意到了哪些问题。

    通过这4个问题的创设提出来进一步构建该课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入正式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深刻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并通过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来沉浸于自主探索的教学氛圍当中,深入感受数学学习的自然魅力,进而快速推进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1]。

    二、基于问题情境创设实践层面的数学教学理解

    基于问题情境创设实践层面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强调“梯度式”内涵,即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情境内容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论实践内容接受能力,全面展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格局,引发学生多维度思考过程。就上述理论理解来看,应该围绕以下两点来展开小学数学的问题情境创设实践过程。

    (一)基于生活化层面的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教学应用。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紧贴生活化内容,迎合学生特点来挖掘和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结合这些经验来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考察他们在问题情境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实践内容可接受性。具体来讲,在小学数学的《比的意义》一课中,教师就利用班级中男女生的比例来作为问题背景设置问题情境,询问学生班级中共有多少名男生和多少名女生,然后紧接着抛出一个社会性论点即“目前我国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配合PPT教学展示来告知学生有关男女的实际比例问题,包括提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一数据问题。最后,教师将问题情境拉回实际教学知识点“比的意义”中,提问学生现在该如何理解该知识点,并随即抛出“比的定义”教学概念,引出教学核心内容。

    在该教学过程中,有实际生活问题也有数学问题,从学生身边的现实事情就激发了他们对“比的意义”的学习欲望,然后在教师的课件引导下一步步了解教学核心内容,最后揭示主题,拉回教学知识点并成功将知识点内容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这一教学过程非常易于学生接受,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重点具有促进作用,也符合小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

    (二)基于开放式问题情境展开实践教学应用。

    基于开放式问题情境来展开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应用也是目前比较推崇的,在开放式环境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所增多,学生可以在认知基础上来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而教师也借此机会为学生呈现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小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就首先画圆来为学生设置开放式问题情境,希望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圆,而并非是为学生呈现某些唯一性的答案或概念,这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性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亲手画圆,并边画边思考圆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此时发现有些学生的圆画的并不圆,所以教师再次做出示范,用绳子和彩笔画圆,故意没有拉紧绳子而画出了椭圆,教师就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的绳子没有拉紧就画不出圆呢?”学生再次思考,并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则告诉学生,用圆规画圆,可以保证圆规两只脚的距离不变,因为圆内的所有半径都是相等的,所以如果绳子没有拉紧,也就画不出半径距离均不变的标准圆。通过这样的示范与交流演示过程,学生就理解了如何画好圆,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圆中半径都是相等的这一重要几何原理[2]。

    三、总结

    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思维强,所以应该融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来迎合其逻辑性,提出更多有层次的问题来考察学生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季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9):146

    [2]那日苏.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未来英才,2016(22):18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