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 |
范文 | 汤爱莲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否正确树立息息相关的重要课程,要想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须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其所具有的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生命教育。对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展开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 生命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37-02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伤害事件及漠视生命的事件,在初中生群体之中屡见不鲜。对于这种现象,学校教育之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更为明显。一般情况下,可将生命教育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进行授课,也可将其融入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1]。自2016年9月起,初中所开展的《思想品德》课,便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也有着较大的改变,新教材内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篇幅都有所增加,将生命教育主题进行了更好地凸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秉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建立以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观念,引导并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3]。道德与法治蕴含于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无效教育,只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与生活相连,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自身的道德观念与意识。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它不仅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善待他人和地球上其他一切生命,它还要求人们追求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其内容主要有: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 (一)新课程理念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应充分利用其所特有的人文性,让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学生的内心之中,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有机融入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从而收获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新课程理念对道德与法治课改革的内在要求之一,便是展开生命教育。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当前人们对于自身的生存越来越关注,为了延长生命绞尽脑汁,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对于谈论死亡更是十分忌讳[4]。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包括与死亡有关的相关知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命珍贵性的认识,让其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给予尊敬,从而健康成长。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教师做到知行统一 人的生命是经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与锻炼,来持续提高、丰富、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教育必须对人的生命给予关注,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教师与学生应是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和谐、平等、民主)一同进步、互相促进的教学过程。一个具有着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则能在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之中,通过参与各类专业的教学培训,阅读品鉴相关的书籍等途径,来使自身的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不断地丰富与提高,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始终保持活力,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生机盎然的课堂上展开学习,汲取知识。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充满生机,其本身便是学生生命力彰显的一种体现。 (二)师生人文关怀的共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共鸣。那么怎样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呢?我认为良好的教育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良好的德育效果的保证。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教师,才利于教师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关爱自己的学生,让自己的爱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同时将这种爱“扩散”到亲朋好友当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生命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重视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互相尊重与理解、互相关心与鼓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一种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引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想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培养出一个立体且全面的人,在笔者看来就是一个“真”的人。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应竭力将学生生命体验和生活历程的交叉点发掘出来,去伪存真,增加更多本真的生活素材以及丰富的、生动的生活实践体验。通过小组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聆听、分享、借鉴,从而帮助他们将自己负面与正面的生活体验描述出来,或是通过写信、QQ、微博、微信等形式,和教师展开多渠道、多时空的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对生命价值展开探索的成长共同体。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 使学生生命意识得到有效培养的途径之一,便是情景创设。与纯理论的教学相比较,此种教学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具优势,同时还能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体验到人和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例如,在教学有关“爱的奉献”或是“让世间充满爱”等相关内容之时,我们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通过旁白,描述出车上每个乘客的身体状况,有“孕妇”、有“伤残人士”、有“儿童”、有“老年人”,旨在将学生们内心中对于弱者的同情心激发出来,把自己的座位主动让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乘客,并要不吝啬表扬于此环节有着优秀表现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进而让学生树立起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四)从法律角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许多跟法律有关的内容,如《我们的人身权利》《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等教学单元内,都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例如,当教学《感受法律尊严》这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一些有关法律案件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比如《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在课堂中进行法庭模拟,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案件展开讨论、判决。通过对真实法律案例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还能让学生对生命的可贵性、生命的不可侵犯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白应尊重与爱护每一个人的生命。 (五)感悟生命可贵,增强生命教育能力 正如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首先,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鳃鳍,人也可以遨游海洋!虽然生活在今天,人可以了解过去!虽然生活在现在,人可以放眼未来。人类是不同于生命世界的其他事物,人类更具智慧和力量,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世界。接着通过举例:周星驰作为一个单亲贫苦家庭的孩子,凭着他对演戏的热爱以及天分,加上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努力,最终成为喜剧之王。真实的事迹让学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成功之路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该根据自己的独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个人成长的轨迹不同,造就了生命的独特性,正因为有了生命的独特性,才使得我们的生命有了独特的价值。了解生命的内涵,让学生知道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六)学生在教学方式中体验生活、顿悟人生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課教师更应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做到“目中有人”,可运用查阅式,访谈式,体验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用心教学,用情育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思想和发表意见,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恰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将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要让道德与法治课课堂盘活,就必须体现以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让我们用心来讴歌生命,唱响人生的主旋律。 三、结语 总之,每一个生命都是十分可贵的,要从教育着手展开对生命意识的培养,而对初中学生展开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有着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大优势。因此,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将这一优势予以充分利用,在《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的活力和喜悦有着更为充分的感受,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成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为例[J].吉林教育,2017(36):66-67. [2]姜根华,叶紫儿.德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以“敬畏生命”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5):17-21. [3]赵宝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礼仪教育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4]印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