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原则初探 |
范文 |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促进聋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聋生心理健康课堂的现状,结合聋生的心理特点探究符合聋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以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47-01 一、前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教学原则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2]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3]。聋哑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使他们比健听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鉴于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照搬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原则,不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遵循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现状,结合聋生的心理特点探究符合聋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对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将发挥保障作用,对促进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现状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聋校学生的特殊性,暂时没有统一的适用于所有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没有教材的课堂缺少严谨性和系统性,随意性比较大。一些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了有“内容”可上,更是忽视聋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盲目照搬普校心理健康教材,结果导致教师上课费劲,学生上课不适应。当然,也有一些学校意识到这一点,开始研发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都设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语言表述上虽然很明确,但实际上却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使得单纯从教学目标上看,很难确切地得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使得对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显得非常困难。 在教学方式上,许多聋校还是以教师而非学生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太多的手语和书面文字教学容易让聋生感到视觉疲劳,不利于调动聋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代替填鸭式教学,以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互动上,教师作为健听人,更多使用文法手语进行教学,而聋生则使用自然手语居多,学生有时对于文法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师生在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时会显得很困难,也因为如此,教师们便倾向于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来代替引导式的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常常遇到几个问题:一、组织困难:一方面,聋生对文字性描述的活动规则理解困难,教师在讲解活动规则的时候也比较费劲,需要不断地解释和澄清,这样,一定程度上给师生带来心理的疲惫感和挫败感。另一方面,聋生对声音不敏感,一旦开展活动,学生的视线从教师身上转移出去了,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或纠正学生的行为就比较困难。二、活动过于游戏化,许多教师只重视“玩”的过程,而忽视了“教育”,活动之后,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和分享,缺乏感悟性总结。 三、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教学原则 通过上述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现状的分析,结合聋生心理特点进行考量,下面提出以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 1.典型性原则。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有着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因而会产生某些典型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生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自律性差、人际交往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把聋生中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合聋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2.补偿性原则。 由于听力的丧失,聋生需要用观察补偿听觉的缺陷,聋生的视觉在认知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直观、形象、生动、有画面感的事物对于聋生来说往往记忆深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可运用补偿性原则,少一些手语和书面语,提供多一些形象的、生动活泼的视频以强化聋生的视觉功能。比如可以将课堂上的游戏活动规则的讲解制作成微课展示学生,或者直接动作示范,更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活动规则的理解,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模仿性原则。 由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聋生从小就用手语、表情、肢体语言与人进行沟通交往,所以聋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榜样教育,既可列举古今中外的励志人物如海伦凯勒、贝多芬等,也可列举当今社会上一些优秀的残疾人代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训练其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激发聋生的内在潜力。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把需要探讨的心理案例用心理剧、小品等方式表演出来,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起来。 4.活动性原则。 聋生的听力和语言能力存在局限,而且书面表达不佳,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和发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打开心扉。比如,在感恩父母的教学中,设计一个让学生保护鸡蛋的活动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情;又如在人际交往的教学中,采用“信任之旅”的活动,或许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感觉,通过活动更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受到启发。 5.及时反馈原则。 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反馈,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强化,以增加聋生积极情绪的体验。存在问题的地方也要明确提出教师的期望,以促进聋生的进步。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反馈给学生自己上课时的感受,比如“你的做法很棒,让老师觉得很惊喜”、“在讨论的时候,你没有投入,老师有点失望”等等。聾生注意力较差,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而且,聋生在成长过程中更渴望被关注、关爱,因此,在课堂上的及时给予学习或情感反馈,既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专注于课堂,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期望。 6.分组教学原则。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把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分为一组,在小组合作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大多数聋生长期寄宿在学校,他们与聋生朋辈之间的交流相对与教师来说更加顺畅,所以,在小组合作中,不仅消除了沟通障碍的问题,还能起到“以优带差”、相互促进、团结协作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本文依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分析,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原则做了初步探讨,希望引起广大聋生心理健康教师的共鸣,也希望从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考以上教学原则,选择适合于聋生特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并用于实践,共同验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原则的有效性,提高聋生心理课堂的质量,生成有效的富于生命的心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7. [3]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3. 作者简介:曾清梅(1989.06-),女,汉族,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学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