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莫忽视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
范文 | 季燕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不应当将这些错误当作累赘,而应把它们当作宝贵的资源,并敏锐地发掘其背后的价值,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一、由现象看本质,利用好典型错误 有一些认知错误具备典型性,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领域的认知偏离,教师应很好地加以利用,透过蛛丝马迹找到这些错误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更正其认知上的错误,使它们成为课堂上的教学资源。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例3的教学中,学生读题理解后有这样的一个学习片断: 师:你能根据题意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吗? 生1:红花的朵数减去黄花的朵数等于1/10。 (师板书:红花-黄花=1/10) 生2:我认为这个数量关系肯定不正确,因为1/10连1朵都不到。 师:听明白了吗?在这个关系式中1/10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题目的意思显然不是这样,想一想,这个1/10表示什么含义。 (生思考后交流) 生3:我觉得这个1/10是指黄花朵数的1/10,是说红花比黄花多了黄花的1/10。 师:那如果我用一条线段表示出黄花的数量,你能表示出红花是多少吗? 生4:能,只要将黄花平均分成十份,红花再比黄花长一份就行了。 师:(画出示意图)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所以说这个1/10表示的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与黄花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犯了一个典型性错误,教师根据这样的错误,设计了后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反思等活动加强认识。学生加深了对此类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能够更准确地找到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二、由点及面,利用好代表性错误 有些错误集中在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身上,这样的“错到一块儿”不是因为巧合。遇到这样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教师应当采用“放大策略”,将错误展示给全班学生以比较、辨析、讨论,找到错误的原因,由点到面。 如“找规律”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小明从一楼跑到三楼花了6分钟,那么他从一楼跑到六楼要多长时间?巡视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直接列式为:6×2=12(分)。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将这样的做法展示在大屏幕上,请大家参与交流。一派学生支持这样的做法,认为比较简便,另一派同学认为不对。争论中有同学利用画图说明了从一楼到三楼要经过两层,而到六楼要经过五层,五层不是两层的两倍,所以不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出几道类似的问题让大家强化训练,学生的正确率明显提升。 三、刨根问底,利用好顽固性错误 对于那些学生屡屡出现的顽固性错误,要从源头上下工夫,利用专门的时间对这样的问题刨根问底,找到学生错误的根源,再对症下药。一段时间以后,还要拿出来再次强化,反复几次,让学生彻底更正。 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最少用几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有些学生每次遇到都会犯错,我总结了一下,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于此前课堂上的示范已经遗忘了,对需要正方体的个数的规律也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准备了教具,让几个出错的同学亲手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余学生观察并提意见。经过尝试,学生利用8个小正方体摆成了一个较大正方体,我请他们思考:摆成一个更大的正方体要沿着长摆几个正方体?宽呢?高呢?然后亲手摆一摆、数一数。在这样的反复操作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历感悟到,摆成较大的正方体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必定是一个整数的立方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