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
范文 | 刘亚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引导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难度适宜。太容易,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太难,则使学生失去信心。“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问题适合的难易程度。 2.要创设体验性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探究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操作、领悟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扮演售货员、顾客买卖文具,感悟出“单位×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式。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发掘生活化学习材料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从电脑、电视、报刊等渠道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直观地了解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十字路口,现场统计摩托车、小汽车、自行车等车辆的通过情况。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后,学习数学的劲头自然就更足了! 三、设计生活化课外练习 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单单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之外,应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百分率”时,就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请学生对班级当天出勤率的问题进行计算;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请学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剪纸等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或布置教室。 2.鼓励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 学生能将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以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数学相关的现象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例如:一名小学生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和妈妈回农村帮外婆计算菜地的一条边的长,不仅能够逆向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而且通过自己查字典搞清楚了亩和平方米的换算公式,顺利地计算出这块地一条边的长度。孩子由此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这件事情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