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动词的偏误类型及成因分析 |
范文 | 李铮 【摘 要】“错误反映学习过程”的观念,一直是偏误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偏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价值所在。本文以《新标准汉语》(初、中级篇)为研究教材,以泰国南邦皇家大学汉语系学生为研究对象,把论文的着眼点放在《新标准汉语》(初、中级篇)中动词的考察上,分析了学生在学习动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以期能对对外汉语偏误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习得 动词 偏误类型 偏误成因 分析 偏误分析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而动词是句子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核心,同时也是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动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一、选词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动词的选词方法 本文以《新标准汉语教材》(初、中级篇)中的动词为研究对象,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初级阶段词汇”和“中级阶段词汇”以及《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动词为研究标准,选取了以下177个动词: 爱、办、抱、奔、变、拨、扯、穿、吹、打、带、到、等、瞪、调、掉、懂、堵、对、放、分、缝、浮、负、干、搞、挂、过、喝、横、花、画、怀、还、换、患、会、寄、减、见、讲、交、叫、接、借、进、举、开、看、考、拉、裂、留、买、卖、拿、弄、怕、抛、喷、骑、起、请、娶、去、认、删、伤、生、数、睡、说、死、送、算、提、挖、玩、忘、问、嫌、想、笑、写、姓、要、有、栽、遭、找、占、治、转、赚、走、租、坐、做。(98个) 帮助、保管、比赛、表演、参观、参加、参谋、颤抖、出发、传播、传说、打搅、打算、代替、导致、登记、等候、发现、发展、翻译、分布、负责、复习、感觉、感冒、告辞、告诉、工作、供应、好像、欢迎、回答、加入、监视、讲究、奖励、交代、结束、解决、介绍、进行、经过、警告、觉得、开发、开始、考试、了解、旅行、培养、佩服、认识、申请、深入、使用、收集、思考、送行、缩短、讨论、提高、提醒、同意、完成、维护、显示、消灭、休息、修建、修筑、宣布、学习、以为、知道、制定、制作、嘱咐、注意、阻止。(79个) (二)偏误分析语料来源 本文偏误分析的语料共收集到泰国南邦皇家大学汉语系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偏误句802句。收集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调查试卷和作业收集到的语料。第二种是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学生作文收集到的语料。 二、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偏误类型 (一)词语偏误类型 1. 遗漏 (1)单纯动词使用的遗漏 学生表达中需要使用,但还没有完全掌握时,便会出现遗漏。 例如:老师讲课很好,我(遗漏“学习”)不太好,我(遗漏“上课”)不太听。 (2)与其他动词连用时出现的遗漏 某些句子的动词,从语义上来判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泰国学生在表达时由于对句义及动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认识不清,会遗漏掉另一个动词,产生偏误。 例如:你报名(遗漏“参加”)篮球赛了吗? (3)与动词重叠有关的遗漏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也是偏误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你思考(遗漏“思考”),这句话到底语法是什么。 2. 误加 (1)单纯动词的误加 先看例句:我去参加举行(误加“举行”)活动。 以上例句中出现的两个动词表达的都是同一语义内容,也就是说虽然这两个动词的义项既有交集又有不同,但在该句中义项却基本一致,所以只需要用其中一个动词,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出句义。但学生对这两个动词的义项认识不清楚,而将它们累赘地罗列在一起,造成动词语义重复。 (2)表达句中潜在语义造成的误加 先看例句:现代社会的重要话题注意(误加“注意”)之一是减肥。 以上例句都存在一种潜在语义,“现代社会的重要话题”也就是现代社会大众所“注意”的话题。学生由于对动词义项含混不清,而造成偏误。 3. 误代 (1)动词与动词的误代 ①与单双音节有关的误代 音节数目不同,意义相近的动词数量很多。很大一部分单双音节近义词的差别是在与前后词语的音节搭配上。汉语词语在连词成句时,一般要根据上下文词语的音节来选择搭配,但学生却常常不注意这些问题而产生偏误。 例如:女朋友让我懂(懂应改为懂得)什么是爱。 ②语义相近的动词的误代 意义相近的动词很容易发生混用现象。 例如:爱——喜欢 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爱(爱应改为喜欢)极了。 “爱”和“喜欢”都表示对人、对事物有感情和感兴趣,但“爱”的程度比“喜欢”更深,同时,“喜欢”让人愉快、高兴的意思。所以,例句中,应该用“喜欢”而不是“爱”。 (2)动词与副词、形容词的误代 与动词混用的副词、形容词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很相似,但用法却不相同;有些是单纯的形容词,但词的形和义都与动词接近,可是语义、语法都不能与宾语搭配,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这些动词与形容词的用法区别,产生偏误。 例如:我很恐怕(与副词“恐怕”混用,应改为“怕”)老师。 (3)动词与名词的误代 很多动词具有名词的用法,有些还是兼类。比如说,帮助:他帮助我修电脑;感谢他的帮助。但绝大部分动词和名词的语法功能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混用。混用后就可能产生偏误。 例如:我经常思想(与名词“思想”混用,应改为“想”)着你们呢。 (二)搭配偏误类型 1. 与主语有关的偏误 与主语有关的偏误主要出现在遗漏主语或小主语上,因为一些动词动作性弱,动作发出者的信息往往不重要,容易在语言表达时被忽略。 例如:明天要考试,所以今天不去玩。(遗漏主语“我”) 2. 与谓语有关的偏误 与谓语有关的偏误主要表现为谓语使用不当和回避能愿动词上。 例如:春兰对考试有很多关心。(谓语使用不当:有很多关心) 这件事我也(回避能愿动词“会”)注意的。 3. 与宾语有关的偏误 与宾语有关的偏误主要表现为宾语的缺失和宾语使用不当上。 例如:我们的系主任很多事都讲究(缺少宾语“原则”),不会心软。 你拒绝回答吗?(宾语中心词“回答”使用不当,应改为“请求”) 4. 与状语有关的偏误 动词与状语有关的偏误有三种,与动词不搭配、副词语序错误、句式错误。 例如:我睡觉的时候,妈妈悄悄(动词与副词不搭配,悄悄应改为静静)地看着我。 特别我喜欢唱中国歌。(副词语序错误)汉语正确句:我特别喜欢唱中国歌。 我知道你们有多我担心。(句式错误)汉语正确句:我知道你们有多担心我。 5. 与补语有关的偏误 在教学过程中,补语系统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泰语没有“补语”这一语法成分,从而导致了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结果补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偏误现象。 例如:我想上(补语“上”使用不恰当,应改为“起来”)我还没交作业。 我小的时候我不太漂亮,现在我变(缺少结构助词“得”)很漂亮。 三、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母语的影响 1. 泰语词义的负迁移 汉语和泰语同属于汉藏语系,但是汉语属于欧亚语族,泰语属于壮侗语族,它们的词义范围、词义侧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泰国学生在尚未完全掌握一个汉语词语的时候,往往用自己的母语对应词的词义去生搬硬套汉语词义。 例如:泰语中的“???”表示具有某种能力和技能能够完成某事,即表示汉语当中的“能”“会”的意项,而在汉语当中,“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做某事;“会”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指需要学习的事)。所以泰国学生比附母语“???”的宽泛的义项去使用汉语的“能”和“会”,就会造成两者的混淆。 例如:这些汉字他都会(会应改为能)写对了。 他能(能应改为会)说汉语、英语。 2. 泰语语法规则的负迁移 (1)状语位置不同引起偏误 总体上说,汉泰的状语位置成“对折”的状态,但从细微着眼,也不太“对称”。 汉语与泰语副词位置的不同,也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偏误。 例如:我去常常。(泰语:?? ?? ?????) 汉语正确句:我常常去。 (2)能愿动词位置不同引起偏误 汉语的能愿动词都是放在谓语前面,而泰语的却有前有后。学生掌握不好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他说汉语会。(泰语:??? ??? ??????? ????) 汉语正确句:他会说汉语。 (二)汉语规则的影响 1. 汉语动词相近的词形、词义的影响 汉语动词中的近义词很丰富。这些意义相近(有些词甚至词形也很接近),搭配和用法却有细微差异,是很多泰国学生的学习难点。在笔者调查的语料中混用率较高的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组:想—了解—思考—知道—感觉—觉得、说—问—讲—叫—讨论—宣布—告诉、做—制定—制作、修建—修筑、复习—学习、去—出发、考—考试、买—卖。这些近义动词,不仅词性相同,而且意义相近,只是在用法和搭配上有着细微差别。如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说”“做”,再看到“思考”“讲”“制作”时,很容易将先前那组词的用法泛化到后面这组词上去。 2. 汉语词语音节的影响 汉语的词语在连词成句时,为了能与前后词音节的韵律搭配和谐和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样的意义,有时双音节词是要简化成单音节词,有时又必须用双音节词。比如“他说的话我没记”。“他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这里的“记得”“忘记”简化为单音节词,而下面例子中动词却是不能简化的,需要使用双音节词。 例如:我记(记→记得)你常说的一句话,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坚强。 我常忘(忘→忘记)老师的话。 (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1. 简化策略的影响 简化策略是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冗余部分,用对他们来说比较简省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复杂精确的表达方式。这一策略有助于弥补交际手段的不足,但也因此产生出一些始料不及的弊端。 例如:看到那么多人爱(爱—崇拜)周杰伦我感到很吃惊。 采用简化策略后学习者的汉语表达会相对减少一些偏误。但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产生的后果是使学习者出现“化石化”的现象,汉语水平停滞不前。 2. 回避策略的影响 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对某一语音、词汇或者句式感到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动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复杂,用法也是丰富多样,在词汇量有限又急于表达的情况下,学生会对没有掌握的动词或者搭配用法采取回避策略。 例如:每次我想打人的时候,然后,想(遗漏“想”)我的妈妈,想(遗漏“想”) 我的女朋友,就不打了。 3. 认知综合因素的影响 偏误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人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这些都会导致偏误的产生。比方说在句中已有一个动词的时候,学生在使用另一个动词时就会受到前者语义语法的干扰,从而产生偏误。 例如:妈妈怀孕的时候,想(遗漏“要”)一个男孩,但是我是一个女孩。 四、结语 动词是泰国学生产生偏误较高的一个词汇范畴,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时的偏误类型及成因,动词的误代是主要的类型,偏误率为 37.91%。偏误的成因中母语的影响与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是主要的成因。在今后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偏误类型及成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偏误分析理论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浩松.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5]朱丽云,郭克琴,吴坚.实用对外汉语重点难点词语教学词典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D].北京:语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