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教育超市”模式对地方师范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范文

    石亚兵 刘 旭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女士说:“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是那个搭建舞台,为学生拉开大幕的‘人”。高等师范教育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推行诸如“实行学分制”等各种教育制度改革的实验。这样,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拉开了一场以学分制替代学年制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序幕。学分制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有没有出现共性问题?我们从“教育超市”模式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来解决地方师范院校在学分制过渡中出现的问题?在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过程中“教育超市”模式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地方师范院校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

    1.弹性选课机制的缺失

    在我国条件较差的地方师范院校,国家规定的课程较多,选修课比例少,选修缺乏弹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者之间的比例是7∶2∶1,本科专业总学分多在150~170学分之间,但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一般为100~130学分,学生实际上能自主选择的课程很少,在选修课中,又有不少是限选课,任选课一般在20学分以下。”① 在改革比较成功的大学学分制教学计划中,选修课比例仍然很低。例如,北京大学选修课占30%左右,其中任选课10%。在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师范院校,选修课比例更小,选修课开设的质量低,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很大,学生缺乏足够选修空间。

    2.缺乏特色课程的开设

    地方师范院校在课程开发和学分管理过程中缺乏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观,没有以基础教育为导向,没有更好地体现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生源质量、人才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地方师范院校应立足地方特色,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教师资源,走特色办学之路,努力建设成有地方特色的名牌学校。现今,我国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走向可以分为:(1)在招生工作中扩大非师范专业比例,以期实现综合发展;(2)学习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在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面向全国。

    3.导师制发展不成熟

    导师制是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特色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安排学习过程中克服片面性和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做法,学生在学业上、思想上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导师指点和帮助,导师成为学分制与学生个体之间联系的纽带”②。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导师自身素质、专业特长、研究与教学任务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部分导师忙于第二职业。

    4.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学年制度的产生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体现。它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面对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浪潮,一些高校领导束手无策,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带来的思想转变。

    二、“教育超市”模式

    在解决学分制问题上的应用

    “教育超市”模式是安徽省安庆市在基础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育成本昂贵,群众迫切需要更加大众化的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教育超市”的核心内涵是“超市区域”和“课程超市”。“教育超市”理念的提出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资源区域共享,解决了部分学校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也为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学分制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学制、课程的“商品”化

    “教育超市”模式的产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学制,学校还可以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专业和课程。地方师范院校根据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向来进行专业设置和选修课程开设,为学生自主调整专业和选修课程提供广阔的平台。

    2.完善课程体系

    地方师范院校要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潮中获得生机,惟有体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教育,这也是进一步生存发展之路。地方师范院校在学分制改革中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体现地方特色、迎合地方教育改革、反映学生需求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同时增加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利用现代课程理论分类规则和标准对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和归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改革

    导师制是学分制改革中的关键,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费巩先生反思他在牛津求学的经历时认为,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如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暂,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③。地方师范院校只有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任教,加强导师培训工作,为完善学分制课程体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导师福利制度,明确导师权利义务。

    4.思想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年制给学分制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有学者指出:“中国学分制的建成,根本问题不在于学分的计算,不在于作为教学管理操作实施程序的设计,而在于对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哲学中深层问题的重新审视,创设中国学分制,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性变革。”④ 各级领导和学校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学分制思想的学习活动,学校要加强学分制的宣传工作,树立“以学生为办学之根本”、“人人成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三、以“教育超市”模式为蓝本,

    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

    “教育超市”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主要目的。这样,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还需要有很高的科研能力以开发优质的特色课程,从而在“超市区域”内赢得学生的青睐,赢得学校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怎样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未来基础教育人才?怎样才能提高现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1.以“行动研究”为突破口、以教育实习为舞台,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

    “教育行动研究”是近年我国教育界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其核心含义可以概括为:在行动中研究,为了行动而研究。从师范生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要以“行动研究”为突破口,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开设相关课程,以师范生教育实习为舞台,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学分比重,使学生了解“行动研究”的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怎样与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配合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为师范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发特色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开展“校际联姻”

    中小学通过地方教育局或者自己主动与地方师范院校取得联系,定期聘请相关教育专家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聘请相关教育专家为学术顾问,对本校教师进行定期教学科研培训。地方师范院校在对中小学进行师资培训和工作指导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基础教育现状,以地方中小学为实习基地,开展师范生联合培养,为地方中小学输送合格的科研、教学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严峻的挑战和契机,学分制的推广要在“人人成人”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体现地方特色,正确定位。

    注释

    ① 郑纪英:《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56页

    ② 王彤:《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对策研究》,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3页

    ③ Helaili: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Lossey-Bass,1977,Page96

    ④ 姜芳,别敦荣:《学分制改革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新要求》,《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第83页

    作者单位 皖西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欣欣)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