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思维图在美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李静 笔者在2016年赴美实习过程中,考察了美国洛杉矶艾提万达学区的三所学校,用视频、音频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记录了高、中、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并对8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下将从教材、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展现思维图在美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与思维图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由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五种成分构成[1]。 从狭义上讲,思维图是指思维导图(Mind Map)或思维地图(Thinking Map)中的任意一种。从广义上讲,思维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把人脑中隐性的知识与思考过程显性化的工具。在此所指的是广义思维图,包括了图形组织者、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等。美国专家在接受访谈时指出,教师不必花大力气区分各种图示的名称,为确保教学目标达成,可以综合使用各种图示来表征知识与思维,也可以自已创造图示。 二、教材中的思维图 以思维图在学生用书Wonders 教材中的应用为例。Wonders 教材是由位居美国四大出版公司之首的 McGraw-Hill公司以美国最新统一核心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组织规模庞大的专家及优秀小学教师共同编写的一套语言教材。该教材于2013年9月在美国加州试用,2014年9月正式在全国推广。全套教材内容覆盖幼儿园至小学五年级,配套资源丰富。学生用书除了文学读本(Literature Anthology)以外,还有读写工作坊(Reading Writing Workshop)、练习册(Practice)、分级读物(Leveled Readers)、评价手册(Assessment)等。 Wonders教材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围绕每个单元的阅读文本展开,把主要的思维过程与阅读技巧相结合,每个单元指定一个主要思维训练目标,让学生通过思维图分析不同逻辑结构的文本,进而形成科学、理性的思考習惯。教材中的思维图主要应用于四种基本思维过程:排序、对比、因果和描述(见附表1)。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由易到难,几种思维图的应用循环出现。例如,在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以简单的排序和分析为主,穿插一些因果和简单描述,但有很多提示,且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学三至五年级,难度逐渐上升,三年级是从教师帮助到学生自主完成的过渡阶段,四年级和五年级教材中的思维图,多数只给出框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利用思维图写作(见图1)。 三、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图 以下通过两堂具体的教学实例,体会教师对Wonders教材中思维图的理解、运用与创新。 【案例1】东部遗产小学(East Heritage Elementary School)四年级英语课 所学单元主题为“自然灾害”,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比较与对照(compare & contrast)。具体表现为:会用维恩图(Venn diagram)对文章进行对比,能用对比方式写作。这节课是对维恩图的复习、巩固与运用。教学目标是练习“比较异同”,用维恩图辅助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画出维恩图,说明如何利用该图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教师举了一个教材以外的例子,让学生比较夏天和冬天的活动。教师先把学生列举的活动分别写在两个圆圈里(见图2),然后请学生说出夏、冬两个季节活动的共同特点。因为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所以课堂上会出现短暂的沉默。师生问答如下。 T:What can you say for both winter and summer? S:fun. T:They are both fun. Yes, very good. What else? S: Spend time with family. T:Very nice! We can spend time with family. How about clothing? Do you have to wear special? Do each of these activities require a special type of clothing? S: Yes. T: They do, right? So, if you are going on vacation to a summer place, what would you pack? S: Shorts, T-shirts, sun-glasses… 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inter? S: Jackets, snow boots… T: So, how you pack is important, right? And what you wear. So, this is great. You guys know how to use a Venn diagram. When you writing, how do you put this into a paragraph? Whats the structure? S: Comparing. T: The structure that we wrote is compare and contrast. Whats next? ……(教师引出如何将维恩图用于写作。) T:We ar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what? S:Summer and winter. T:No, the activities.(教师发现学生混淆了比较和对照的对象,于是及时纠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造句,并把师生共同组织的句子写在白板上。 We ar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summer and winter activities. Some summer activities, such as surfing…and others you can do in the winter are…They are alike, because they are both fun, a chance spend time with family and you need to wear special clothing for them. 以上示范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任务单(work sheet),其中包括两篇阅读材料:All Shook Up和The Importance of Precipitation,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借助维恩图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和对照,最后按要求写作(见图2)。在这个案例中,对思维图的应用基本上是依据教材进行的,但教师的举例是教材以外的。整节课将近100分钟,教师讲授时间约40分钟,剩余均为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时间。 【案例2】特拉维斯塔小学(Terra Vista Elementary School)三年级英语课 所学单元主题为“城市地标”,要求学生了解“说明文”这一体裁的特点,并学会概括文章主旨。具体表现为:学会利用树状图对文本内容进行描述和综合,进而找出文章的主旨。这是该单元的第一节新授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新单词,读懂文章,并找出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教材配套视频,总体呈现本单元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树状图来分析段落细节,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师先对此进行简要说明(见图3)。在学习了重点词汇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先找出段落中心句,然后总结每一段的大意,进而得出整篇文章的主旨。接下来是分层阅读。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因此所分配的阅读材料不同,但每篇文章的主题和学生最终要完成的任务一致,只是文章篇幅和词汇量有所区别。一部分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自己在电脑上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使用树状图。首先,教师说明每篇文章都有主旨(main idea),即“树干”,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段落和句子中找出细节(details),即“树枝”。接着,教师会在白板上再次画出树状图引导学生阅读,请学生把关键的细节找出来,在树状图中汇总,一步一步总结出文章主旨。然后,学生要独立完成练习,在树状图上填空,找出“树枝”,分析并总结出“树干”。 由于这一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因此重点在于学习新单词,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思维图的运用出现在分层学习环节。有些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无需教师帮助就能顺利完成任务;而阅读水平较低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也学会了通过树状图整理文章主旨。虽然有些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但其思维方法上产生了从无到有的进步。 以上可见美国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图的特点:一方面用思维图帮助学生发展和表达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使教师更迅速准确地判断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思维过程,以便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責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