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建设的实践研究 |
范文 | 李正寅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随即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项目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提出了“深度教学”的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界定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为以下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一般认为,前三者为浅层学习目标,后三者为深层学习目标。据此,学校提出,课堂教学要着眼于认知领域各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改进不能仅指向深层学习目标,也要指导学生进行浅层目标的深度学习。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甚至永久记忆,即深度记忆。对于这个问题,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通过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而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情境的新问题,其核心是迁移。美国学者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则把深度学习界定为胜任21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六个维度。这就把深度学习从认知领域拓展到了人际领域和个人领域,和我国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方向上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学校把深度学习界定为:通过积极参与和体验,形成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能力、品格的迁移;把深度教学界定为: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强调各个层次学习目标的深度达成,核心是促进知识、能力和品格的迁移。深度教学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以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为基础;以过程的高情感、高投入为动力;以认知目标的层次递进为导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为目标。 二、深度教学的实践路径 学习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能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按照布卢姆分类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两个维度:“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即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认知学习目标的结合。由此,学校确定了深度教学实践的基本路径——深度记忆、深度练习和深度体验(见表1)。 教学路径、策略和方法的背后是教育者的知识观,知识观的核心是知识的分类,而不同的知识分类对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的选择也是不同的。结合已有知识分类成果和当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校尝试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事实、程序、概念、原理等)、方法性知識(学科方法、学习方法等)和价值性知识(学科价值、学习意义等)。基于深度学习,陈述性知识需要深度记忆,方法性知识需要深度练习,价值性知识需要深度体验。按照这样的教学实践路径,学校进一步研究和实施了深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三、深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是项目化。项目化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科教师,其本质是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师基于教学模块或单元,抓住核心问题来设计项目。项目化学习在收集信息、探讨方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突出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 二是个性化。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有更多选择,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科,并通过课程、讲座和社团活动等途径,满足学生在语言、文学、科技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通过学案导学、网上学习等形式来推动自主学习的开展。 三是精准化。尝试“极课”教学,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练习和课堂测试的数据进行常态化采集、专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精准把握学情,通过补偿教学、变式训练等手段,促进学生深度练习。 四是多样化。学校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运用多种资源,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到多样化,避免因单调、呆板而造成低效甚至无效。同时,要求教师注重讲练结合、生生互动和当堂展示。 五是情景化。学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景设置,特别是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判断和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与职业高中合作,开设了普职融通形式的课程,锻炼学生的生活和职业技能,丰富其知识体验,提升其动手和实践能力;与澳大利亚科伦布拉中学(Korumburra Secondary College)结对,组织学生研学旅行,拓宽视野。 六是审美化。学校要求教师在学识品格、言行举止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在内容设计、知识传播方面,坚持价值导向;在教态语言、课堂互动等方面,体现情感交融;在设问引疑、探究拓展等方面,走向自由开放,让课堂更具感性美,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最佳场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理性美。 2.支持策略和方法 一是深度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对学科教材的理解方式和水平是实现深度教学的基础。深度备课就是要以学科思想方法来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灌输和技巧训练提升到深层次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上,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是学习文化建设。首先是课堂教学文化。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情感、探究、人际方面的支持。其次是学校精神文化。清华大学的谢维和教授在《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等一系列文章中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根本上是元认知(主要指向价值性知识)的差异,而这种元认知的差异“取决于某种更深层次道德素质的培养,即志向”。基于此,学校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为引领,开发了一系列“自强”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推进基于深度教学的文化建设。 三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评价。学校改变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为视角,从“预习、探究、合作、练习、展示、氛围、学法、生成”八个视点来设计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此为导向推进深度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