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材编撰之设想
范文

    潘斌

    [摘 ? ? ? ? ? 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材编写之设想,是由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组在十年教学实践探索之基础上提出来的。既会考虑到本教材编撰的学术性,即比较客观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来面貌,又会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的实用性。以文化人物述评和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立体地呈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面貌。题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而非“中国文化史”。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揭示和现代价值之发掘。

    [关 ? ?键 ? 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423.3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145-01

    现代意义上中国文化教材的开山之作是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该书成稿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为教学讲义,又在《学衡》杂志上陆续刊载,后以著作形式出版,最早的版本是1932年钟山书局全二册本。该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缪凤林语)。该书参考了很多书籍,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于近代的报纸杂志、统计报导,无不详为选辑。1929年至1930年间,吕思勉曾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兼课,编写了《中国文化史》讲义,后由开明书店于1940年出版。该书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行文风格通俗易懂,深受学界好评。该书于中国古代的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皆有涉及。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编写了不少中国文化史教材。其中不乏使用广泛、影响较大者。这些教材上溯原始社会,下至明清,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总揽博收,举凡历代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民风民俗、民族间与域外的文化汇融等均有叙述。这些教材的编(著)者学养深厚,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编撰所做的有益探索功不可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教材在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相当正面的作用。

    不过,上述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全”,大凡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建筑、文学、艺术、教育等皆统统纳入,相当于“文明”的范畴,几乎可以与“历史”同义。这些教材很全面,对于中国文化的概括也准确。然而正是由于“全”,从而导致教材内容平面化,重点不突出。大学生在阅读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又似乎什么都不清楚。对于力求提升思想深度和人文素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效果可能是不够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材编写之设想,是由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组在十年教学实践探索之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的编纂设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既会考虑到本教材编撰的学术性,即比较客观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来面貌,又会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的实用性。就我们所知,目前不少大学每门通识课程为每一届本科生开设一个学期,即要求学生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掌握中国文化之要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之编写,必须避免内容“大而全”。本书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本书主要是抓中国文化之根脉,故与部分无所不包的中国文化史教材不同。本书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宗教文化、艺术精神等也纳入述评的范围,故与部分中国哲学史教材也不同。本书重在精神文化之述评还有现实的原因。中学阶段的历史、文化教材涉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已较多,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已经十分熟悉,相关知识的储备已很丰富。然而对于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学生的认识则明显不够。鉴于此,本书将重点放在对中国精神文化的介绍和阐释上。

    2.本书以文化人物述评和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立体地呈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面貌。对于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人物,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本书对他们每人以一章的篇幅加以评述。对于汉代以来的文化现象,比如两汉经学思想、魏晋玄学、中国佛教、道教、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清代学术思想、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等,本书不拘泥于这些文化现象中个人的成就,而是通过专题的形式予以全面地介绍。

    3.本教材题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而非“中国文化史”。治史除了搞清楚历史事件的真相以外,还强调历史背景的介绍、历史事件关系的清理。本教材之编撰,意在让读者明白中国古代文化的要义、诸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已涉及“史”的范畴。不过,为了让该教材的使用者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本书不会将太多的笔墨放在文化背景的介绍方面。

    4.本教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揭示和现代价值之发掘。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与现实密切关联,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发掘其现代价值,既是满足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