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
范文 | 戴鹂慧 [摘 要] “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工人队伍,培育大国工匠,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注热点。中职生作为我国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建设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当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中职毕业生作为基层应用型人才,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素养,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工人队伍的质量,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对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方法,旨在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48-02 一、引言 在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的手工匠人似乎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不再被重视。其实不然,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阶段,这离不开拥有科学知识的学者专家,更离不开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各行能工巧匠。由大国工匠衍生出来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对我国的建设、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职生作为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对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样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才会发挥自己所学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指专注某一领域并在该领域有相关工艺专长且能够全身心投入完成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1]“工匠精神”的内涵由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等组成。 (一)敬业 敬业是指从业者认可、尊重并热爱所从事的职业的职业精神。“敬业”需要从业者做到心系本职工作,爱自己所在的岗位,这也是社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敬业在当今社会是不可缺少的。 (二)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这个词语最早出于《论语·学而》,指在已经做得很完善的基础上,仍然力求更高的品质。精益求精是工匠对每一件产品、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力求完美的品质,它体现着从业者对自己职业的深厚情感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因此,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理念是培养其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中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提高职业素养的关键。 (三)创新 创新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口。[2]创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立足市场的保障。学校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创新领域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中职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学生创新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三、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衡量国家发展的尺度,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强大推动力,是企业立足市场的重要保障,是从业者职业道德指示牌。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少年强,则国强,中职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关系着企业的建设,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迫在眉睫,而提高职业的素养重要的一点就是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有助于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员在其行业立足的基础,是中职毕业生进入行业的前提。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有助于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敬业乐群”“恪尽职守”是从古代就有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敬业”也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这些充分体现了“敬业”的重要性。发达國家制造业繁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精益求精的生产理念以及企业员工专注、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的支撑。这些企业的职工心系企业未来,把个人得失与企业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敬业、乐业。敬业精神作为职业素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只有当从业者具有敬业精神,其职业素养才会得到提高。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不单是教会学生职业技能,更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多角度、深层次上挖掘职业中的工匠精神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二)有助于坚定中职生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是指由从业人员形成和共同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一种对职业的认知,也是从业者所需要遵守的行为准绳。职业理念决定从业者的行为,关系行业的未来,因此,引领中职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企业在市场立足,少不了精益求精这个职业理念的支持。瑞士手表闻名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就是制表工匠对每一块手表的零件都精心雕琢,对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在这背后是瑞士制表行业从业人员崇高职业精神的支撑,这种尽心尽力生产手表的工作态度就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的理念。培养中职生精益求精的理念,可以引领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将积极的职业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充分发挥创造力,把自身前途与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实现行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双赢。 (三)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指从业者完成所从事的职业任务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工匠精神中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职业能力。创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大国工匠”所要求的职业品质。从古至今,注重创新的工匠不断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步。中职生具有创新意识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中职生在专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其职业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打造实习平台 纯理论讲授不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且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所学技巧。杜威的教学论主张“做中学”,认为学生应当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课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而不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便不易接受所学的知识技能,这会加大工匠精神培养这一目标的难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效果也会欠佳,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应更多地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实地培训可以丰富学生个人实践经验和培养学生操作应用能力,实践经验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操作应用能力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充分了解市场的需要以及行业发展状况,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校外实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体会前辈能工巧匠的模范作用,亲身感受本行业的工作环境,了解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领悟本行业的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实质。通过实训中知识技能的传递以及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的情况,促使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二)建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学校特征的群体文化,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可以“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引导、鼓舞着学生,是提升师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打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有关工匠精神新闻的播报。校园广播是学校向学生传播时事新闻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播放一些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新闻或是能工巧匠的事迹。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便会被工匠精神影响,从而将工匠精神体现在实际行动中。(2)由学生自发组建学校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工匠精神具有社会性,而社团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为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过程中通过合作和竞争不断磨炼自己,从而提升工匠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三)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3]布卢姆认为“有效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项教学目标,然后适时考查学生学习成果,这样既可以使教师明确教的方向,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掌握。教师在制订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时要将教学目标与行为表现相统一,形成统筹认知,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小事做起,认真完成自己当前任务,不要好高骛远,例如,全神贯注地折叠一次餐花、调一次酒、加工一个零件等。在尽心尽力做好身边的小事中树立工匠精神。 (四)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大部分中职生都处在青春期,性格外向、活泼,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我意识强,喜欢动手操作。相对于教条、呆板的理论讲述,图片、视频更容易引起中职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应基于中职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状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而不应一味地灌输知识点。(1)教师作为引導者,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亲身感受行业文化以及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实际意义,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要做到认认真真,力求完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职业理念。(2)教师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以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展现工匠精神,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国工匠》或其他有关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引领学生走入各行各地工匠的世界,感受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3)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使学生思路始终跟随教师。 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中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影响着其职业能力的高低,关系着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培养工匠精神的条件保障。只有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为“2025中国制造”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聂文俊.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8):37-40. [2]贺宽军,郭闯.民族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路径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5):1-3. [3]孙华.教学设计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3-14. 编辑 张 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