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面向高职院校移动UI设计课程的探索 |
范文 | 杨海俊 [摘 要] 针对移动界面设计方向的课程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提升学生界面设计能力的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对现有移动界面设计课程进行分析。根据调研分析结果,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考核模式通过课—证—赛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所学内容与市场所需脱节的问题,弥补了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改进了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移动界面;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162-03 一、引言 《2017年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34亿互联网用户中,移动互联网用户约占六成,至2020年预计将以每年2%的增速增长[1]。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催生了对移动应用的巨大需求[2]。与此同时,移动应用人才市场分工也越来越明细,如网络通信、测试、界面设计、开发等。 目前开设移动相关方向课程主要分为移动应用/网页开发、网络通信技术、界面设计等多个方向,现有计算机专业开设移动方向基础课程较多,界面综合设计等细分方向的较少。移动界面方向课程主要分两类[3],一种偏向艺术、多媒体方向的UI设计,另一种则包含在移动应用开发中,两大方向都包含界面设计却又没有结合起来。而市场需要的移动界面设计人才是综合型的,因此对移动UI设计课程的改革亟待解决。 二、人才需求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 作者通过网络查询、电话咨询、企业考察访问、问卷等形式对人才需求、职业能力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了下面的资料和信息。 (一)人才需求调研 根据对相关行业企业的调研以及社会岗位对移动应用开发行业人才要求的分析,以目前畢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四类[4],具体如下所列: 1.网络通信方向,主要负责核心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通信网络的技术工作。 2.应用/网页开发方向,岗位职责多为手机游戏、手机终端应用软件和其他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等。 3.移动界面设计方向,主要负责完成移动应用/网站界面的设计和实现工作。难度适中,适合高职学生学习[5,6]。 4.移动测试方向,他们主要承担测试、整理测试报告、跟踪问题等工作。难度适中,适合高职学生学习。 (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可大致确定出相应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情况。企业对用人不仅要求员工具有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还需要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修养,如下表所示: 三、移动界面设计课程现状分析——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分析 东海学院传媒学院下设影视动画、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开设了各类界面图像、视频制作技术课程,为移动界面设计课程提供了良好的专业集群环境。计算机技术专业现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技能娴熟的师资队伍。专业还具有良好的校内外实训环境,如“东海创意园”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技能实践机会。并且该课程难度适合高职学生,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在本专业开设。 (二)移动界面设计课程分析 在东海学院2014级学生之前,移动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包含在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中,采用Android Studio环境或者Eclipse集成环境,并在上述平台上进行移动界面设计。教学内容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有些陈旧,与目前社会人才需求不够匹配;(2)只包含界面的实现,不包含设计方向;(3)教学软件环境、内容略显复杂,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 除此之外,课程组织、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分配比例不合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考核方法不完善等问题。 (三)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东海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情况,包括调研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发现,学生具有如下特点:(1)生源基础知识薄弱,包括理论知识积淀和实践操作能力;(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兴趣方向尚不明确;(3)对移动界面设计方向有一定的了解,知识尚未形成职业方向。 根据学生特点,筛选难度适合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等目标。 四、面向高职院校移动应用界面设计课程的研究 (一)课程内容与组织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社会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所学知识要具有实用性、职业性[7]。尽早引入社会急需的课程内容,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内容,并要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条件和特点,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未来就业服务;课程内容设置与本专业基础及技能竞赛、考证相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东海学院计算机专业中,移动界面设计在制定时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1)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2)突出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3)根据学时限制,适当增减课程内容。 移动界面设计人员对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主要包含:良好的美术功底和创意构思能力,熟悉手机/平板UI设计流程,具有H5界面的开发技能,熟练使用各类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本专业对移动界面设计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时,参考了上述要求[8-12]。课程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由下图可知,课程在设置时,摒弃了之前基于Android studio环境的实现,主要以PS+H5+CSS3为授课内容,难度适中,适合东海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现状;课程内容与世界技能大赛和上海市“星光计划”大赛内容相匹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课程内容与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匹配,有利于学生获取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上述教学内容,精心筛选出重点和难点,本课程共安排68课时,其中理论28课时,实践40课时,如表2所示: (二)教学实施的研究 课程在实施时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面向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匹配,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2.课—证—赛一体化。课程PS部分与一级等级考试相关联,而且在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以及世界技能大赛中,网站设计赛项部分模块与本课程内容匹配,挑选部分赛题模块到课堂上,与比赛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从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对就业也极为有利。 3.课程考核注重综合能力评价。在课程最终成绩评定中,一方面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完成平时作业任务的情况等,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设计作品情况,要求学生作品+报告,并进行答辩。前者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的程度,后者主要考核学生的整个课程综合应用情况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审美水平等。 在具体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了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13]。首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这门课程必要的知识点,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抛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搜寻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强调在应用中学习,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时掌握知识;老师要求作品提交,并对每个作品做出评价和总结,指出作品的亮点和不足[14],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探讨,学生在相互学习以及改进作品中提升技术与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对于教学中的综合项目,将其分解为小的任务,并引入小的案例,将知识点融入其中,比如对于一个购物APP界面设计可将其分解为下列任务,具体设计如表3: (三)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的改革,对比之前的2014级、2015级和2016级教学效果均获得了进步。根据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反馈,2015、2016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学习热情相比2014级都有所进步。据统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4级专升硕人数5人,2015级10人,2016级目前报名硕士班的人数分别为18人,呈上升趋势;且专升本的学生人数也有所上涨,说明学生的学习热情逐年上升;相比2014级,2015级目前签约移动方向的工作比例有上涨趋势,可见本课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5级学生在“星光计划”比赛中取得的良好成绩,也印证了课程研究取得的进步。 五、结论 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对课程内容与组织进行的改革对具体教学实施进行改进,对比之前的情况,移动界面设计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基本素质皆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信通院.2017年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http://www.useit.com.cn/thread-14374-1-1.html [2]卢迪.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及高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6):141-146. [3]曾照静.高职院校UI界面设计课程创想与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白玉羚.移动应用开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429. [5]张波.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7. [6]李洁.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电脑迷,2017(4):148. [7]殷旭东,宋东兴,周思林.“Android移动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22):71-74. [8]程强,杜中敏,张娜.Android操作系统的课程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3(3):55-57. [9]Neil T,Tidwell J.Mobile Design Pattern Gallery[M].O'Reilly Vlg.GmbH & Co,2012. [10]Nudelman G.Android Design Patterns:Interaction Design Solutions for Developers[M].Wiley Publishing, 2013. [11]Cameron Banga,Josh Weinhold.移动交互设计精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2]Juhani Lehtimaki.精彩绝伦的Android UI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3]宋红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中的协作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6):70-71. [14]张广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UI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3):1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