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
范文 | 摘 要: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类型多样,功能多元。世界各国都市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均表现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高科技化和产业化的特征。当前世界各国非常注重都市农业的规划、法制和监管工作。 关键词:都市农业;世界发达国家;中国 1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类型 都市农业是以满足都市和都市居民需求为目的,利用都市有限的空间和农业生产有限的资源,实现农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休闲共同发展,并在发展方向上与都市经济趋于一致的新型农业。都市农业按照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生产型都市农业,即以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和都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城郊农业。城市近郊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附加值供为目的,向城市提供苗木、花卉、草坪、中草药等产品,将传统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生产,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这一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浙、广西、福建的苗木和云南的花卉。 (2)高效农业。由于部分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在农业发展上不占优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产量,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大量进行现代农业设施投入才能到达目的。以荷兰的园艺农业、新加坡集约型的农业科技园区和以色列的智能化温室设施、立体种植技术最为典型。 (3)精品农业。精品农业注重的不是单位产量的高低,而是单个产品的价值和质量,讲究精耕细作、环保、生态。这部分精品农业通过单个商品价值和附加值的提升,同样达到了高效农业所能获得的效益。 第二,生态型都市农业,以强调都市居民精神生活和休闲需要,农业活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体验农业。以欧洲英国创建的森林城市、德国创建的田园化城市最为典型,强调以生态和社会功能为主,以农耕体验和休闲为主要经营方式,注重生活质量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生活理念。 (2)观光休闲农业。法国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政府投资对农庄屋舍进行修缮,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旅游,并通过农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满足游客的需求,将旅游和农业生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日本农户将多余或废弃的农舍加以改造,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习俗、自然风光和青少年乡村留学的需要,发展民宿旅游。这些形式,均属于观光休闲农业范畴。 (3)社会型都市农业。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基本形式,一方面向社会传播农业生产知识;另一方面向社会展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成就,从而达到社会教育和科技示范的作用。这是较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类型。 2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普遍较长且较为成熟,尤以西方的美国、德国及亚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美国都市农业以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客观基础,以农场产业化为引擎,以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为保证,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形成了功能完备、协调配套、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体系。目前,美国的都市农业面积占10%,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德国的都市农业起源于中世纪,以市民农园为代表,最初主要以都市居民进行农业体验和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政府以引导为主,从不干涉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经营,后来随着城镇居民对农村生活体验和享受田园乐趣需求的不断增长,其都市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市民农园的产品总产值已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在亚洲,日本是属于较早研究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国家,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都市农业在东京、横滨、大阪和京都等主要城市周围优先得到了发展,除了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外,更主要的是为市民营造生存所需的绿色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而同样处于亚洲的新加坡,因国土面积狭小,城市化水平极高,其以农业科技园、农业生物科技园和海水养殖场为主要形式的都市农业发展更显激进,其都市农业以高科技和高产值为主要特色,不仅有效弥补了新加坡农产品不能自给的不足,而且为新加坡农业观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我国的都市农业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郊农业,而正式称之为都市农业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尤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为代表。北京的都市农业最早称为“都市化农业”,于1996~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和提高首都居民生活质量为其主要目标,以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其中,生态农业主要有防护农业、隔离带农业、绿色时鲜农业、游憩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业等形式,休闲农业主要有观光牧场、租赁乐园、民俗观光园、民俗农庄、少儿农庄等形式。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庄园农业和市民农业为主要发展形式,不断满足人们对农业体验和农村休闲观光的需要。广州市的都市型农业发展则按功能进行分区,内环为休闲观光区,以花卉、水果等种植为主;中环为农业主产区,以粮食、蔬果、畜牧、塘鱼生产为主;外环为特色农业区,以发展畜牧业、温带花卉、反季节蔬果、咸淡水鱼等为主,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内到外、特色鮮明、功能各异、体系完备的都市农业体系。深圳都市农业按市区、城郊、卫星城的地域差异,形成内圈、中圈和外圈三大空间结构。内圈是都市隙地农业区,重点发展设施化、园艺化和观赏性农业,满足市民休闲、游乐和农业体验的需要;中圈是近郊农业区,重点发展以蔬菜、花卉、瓜果、名特优农产品为代表的种植业,满足市民对农副产品日常消费的需要;外圈即远郊农业,作为市区的粮食和蔬菜基地,保证市区的粮食和蔬菜供应。 3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纵观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其基本特征如下: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各国都市农业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观光体验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市场需求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市场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发展环境,市场在都市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各国都市农业都是基于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前提而不断发展壮大的。 其次,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化为方向。都市农业都是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在都市农业中得到最先和最广泛的应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下,都市农业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应用、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使现代都市农业普遍具有高效、高附加值、高生态的特征。同时,都市农业也一改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产业组织形态,而是以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形式为基础,不断推进都市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提高都市农业的生产效率。 最后,注重规划、法制和监管。各国、各地区在都市农业发展中,普遍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良好的产业政策支持下,都市农业不但具有市场机制的活力,更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为了推进都市农业规范有序的进行,各国政府都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及相关产业、产品标准的建设方面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加强各类产品的认证,加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卫生、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及农产品流通市场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努力消除阻碍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吴方卫.都市农业发展报告: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娜,徐梦洁,王丽娟.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J].新农村,2006(8):34-41 [3]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凌耀初,张祥建.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0(3):27-30 [6]戴宴清. 美国都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J]. 农业工程技术,2016(9) 作者简介:黄伦宽(1973-),男,汉族,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与行政管理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