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范文

    李茜

    [摘 要] 高职院校要明确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把握其重要意义,并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2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加快校园文化的品牌建设,为高职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强的思想保证。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总和。物质环境既包含校园景观、建筑设计、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物化形态,也包括学校机构设置、专业规划、教学计划、管理制度等外显要素。精神氛围指的是全体师生在学校特定的集体氛围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如校风教风学风、教育特色、师德师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精华,是学校的灵魂。

    (二)品牌

    狭义的品牌指的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广义的品牌是指公众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和认知,是产品本身综合品质的体现。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高职院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园文化品牌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具有一定赞誉度和社会知名度的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办学水平的标志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校园文化品牌需要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总结、凝练并加以升华,最后被系统地包装、宣传和推广才能形成。

    二、校园文化品牌对高职院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带动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动手能力,促进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这是“知识”和“技能”上的育人。此外,校园文化更重要的重用是“思想”上育人,通过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拨开学生思想上的“疑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开发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

    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内驱力。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对教职员工来说,同样具有教育功能,对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提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学院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积极创造、团结奋斗,不仅加速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循环;同时,还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内驱力,提升高职院的软实力,推动高职院的长远发展。

    (三)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

    校园文化品牌是提升高职院校辨别度的名片,是打开高职院校知名度的招牌。一方面,高职院校结合专业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外开展志愿服务,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提升高职院校的地区影响力;另一方面,响亮的校园文化品牌为高职院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打开快速发展的通道。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造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新媒体凭借其图文并茂、资源丰富、传播便捷、贴近学生等优势,成为高职生普遍关注并广泛使用的日常工具。只有主动抢占新媒体这块“至高地”,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

    一是要利用“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播阵地。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是传播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手段。高职院校要运营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通校园手机客户端并以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形式,增强校园文化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校园文化的熏陶。二是要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将新媒体融入传统媒体中去,完善多媒体课堂,开设云課堂,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交流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形式。三是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新媒体。新媒体素养包括网络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文明、科学、理性使用新媒体能力等。要开展新媒体知识的普及推广,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的新媒体素养氛围。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深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与时俱进、创新载体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首先,挖掘学校传统资源,凝练文化品牌特色。校园文化不是千篇一律,高职院校如果简单地复制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则会丧失本校的文化识别度,迅速湮没于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特色代表着“人无我有”,意味着“与众不同”。高职院校应该提炼自身的文化特色元素,结合校史、校志,挖掘本校的资源,凸显本校特点,强化文化品牌的独特属性。

    其次,发挥学生社团引导功能,丰富活动形式。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学生组织。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的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最后,依托各类精品活动,搭建文化建设的舞台。要结合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的教育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大讲堂、文艺晚会、话剧表演等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开展各类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合职业教育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牌价值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方面,要将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行业职业氛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职业属性,离不开行业文化底蕴的滋养。要大力推进行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实现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高职学生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行业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推动学生更好地为行业、地方服务。

    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实践育人文化。社会实践对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展社會实践的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积极探索校园实践育人文化,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提供全方位保障

    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高职院校同新闻媒体、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等配合进行,也需要高职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各二级院系部协力完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很难保证这项系统工程的持续有效运转。

    1.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加大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内容复杂,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最基本的运行保障。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建设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扩大经费的投入,以充足的资金保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2.要明确各主体建设责任,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校园文化品牌需要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院系部通力配合,要想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果,就必须明确各部门的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建设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通过签订责任书或下发任务书等方式,实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3.建立激励奖惩机制,确保校园文化品牌长久运行。品牌打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后期的持久维护。只有长期精心维护,校园文化品牌才能历久弥新,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宣传推广,多为校园文化品牌出谋划策,贡献“金点子”。对有突出贡献的热心师生,给予品牌建设的专项奖励。对不能较好完成建设任务的部门,给予年底考核扣分,起到惩戒作用。通过“一奖一惩”,使全体师生成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者、倡导者和维护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何小梅.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

    [3]徐令.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