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乡村旅游浅谈中国乡村规划建设 |
范文 | 施帅男 [摘 要] 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是当前建设热点之一。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和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传统积极体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乡村旅游;乡村建设;乡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204-02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来的自然田园乡村,城市人民的生活压力也日益增长。而悠闲的田园生活、淳朴的乡村文化、清新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放松解压的理想之地,也因此成为近年来旅游开发的热点,也是促进城乡建设发展的一大重点。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传播乡村传统文化,对促进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概念和特点 “乡村旅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于工业革命后,当时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在假期回老家探亲,属于探亲旅游。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广大游客,在农村开展农家休闲和农业产品体验等新型旅游模式。因此,乡村旅游就是指人们为了缓解城市快节奏的工作压力,暂时解脱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享受悠闲田园生活和体验传统乡土文化,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体现当地特色 所谓“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自然环境形成的特色地形地貌,如四川兴文县的兴文天坑,最大的特色就是当地独特的自然地貌;因自然气候形成的独特建筑群,如江苏苏州周庄,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整个村庄都被河流包圍,独特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因民族风俗形成的独特文化,如广西西双版纳勐景来少数民族寨落。这些具有地方文化和鲜明的乡土特色,深深地吸引着广大游客。 (二)节目参与度较高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当地民俗风情也随之扩散。近年来多个乡村旅游节的顺利展开,如泼水节、油菜花节、羊肉节等,都能让广大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当地特色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以及追求不同文化体验的好奇心。同时,一些农副产品的亲自采摘,农家乐节目也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兴趣,让人们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三)景观原生态 相比城市的景观而言,乡村景观都是原生态。强调自然的和谐、清晰、淳朴,达到了休闲放松的效果。远离城市中现代化钢筋水泥建设、灯红酒绿的环境,回归自然,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的淳朴乡情,这正是城市快节奏人所向往的。 二、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为城乡一体化搭建桥梁 通过乡村旅游来建设新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来源。乡村旅游主要涵盖了乡村传统建筑、特色民宅、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通过这些资源,可以进行深度转化和利用,使其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息,增添了不少吸引力。通过将村民住宅转化为旅馆,用当地的民宅特色,吸引广大游客,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推广当地民宅建设,招商引资。另外,在乡村特有的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随着旅客人数的增加,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与此同时,为新型娱乐农家乐提供了不少渠道。如大棚果蔬的采摘、农家宴的流行等。在这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二)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可以促进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新的信息,新的理念,不断激发了当地人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其次,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城乡居民之间得到很好的交流,甚至不同国度之间的人民也得到了沟通,使国外人民了解中国风俗,也打开了乡村居民的眼界,抛弃陈旧观念,改变陋习。乡村居民渐渐开始学习英语,学习用电脑,微信等现代化技术,利用新型技术发展经济,乡村农民综合素质和精神文明逐步提高。 (三)促进生态环保建设 通过乡村旅游,借助网络传媒技术,大力宣传环保意识,建设绿色家园,鼓励广大人民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环保建设。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是亲近自然,近距离接触原生态,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游客普及野生动物的目前情况以及一些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发展,引起广大人民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细节就是基础设施,主要从吃、住、行三个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吃,要体现特色以及注重食品安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餐饮层面要有特色,比如突出历史来源或者独特制作等,体现“自然本味”的特色,营造乡村食品的天然、纯朴、绿色以及清新氛围。当然,在后期食品监管中,要严格做好食品安全管理,杜绝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住,随着民俗住宅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住在民宿中,体验农家乐趣。因此在建设民宅住宿的时候,落实好住宿的基本设备以及做好主题文化的构建,发展温馨浪漫的居住设施,避免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建筑。行,交通在安全便捷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游客的多样性出行需求,建设好相关道路和停车场、加油站等配套设施,在一些小细节上可以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加强产品的开发,深化发展乡村旅游 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候一定要加强产品的开发,才能推动其他附加产业的升值,从而推进经济的发展。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用品牌抢占市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另外,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宣传,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其次,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发掘。要体现当地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不仅要在宽度上体现乡村旅游的特色,还应在深度上探索。对常见的舞台表演应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变化,而不是脱离实际,变得商业化,让游客更加理解民俗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加大宣传 在我国经济体制下,必须依托“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原则,采取指导、监督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发展乡村建设。这样才能在后期的运营中让人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规划有条理性、走向规范化。同时,在后期的宣传上,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利用媒体技术,扩大乡村建设的号召力。一方面可以引起城市居民对乡村建设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让农村居民感受到政府的关注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把更好的乡村姿态展现给大家。 (四)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备后期管理机制 在大力发展乡村建设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关后期的管理问题。大批基础设施的建成投运相应的会带来污水排放、垃圾制造等问题。因此,在建設的同时也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做好市政绿化、设备管理维护,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机制。 (五)构建完善的群众参与体制 乡村建设不仅是以乡村容貌改造为主的硬件建设,也是民众参与的一项软件建设。从规划、建设到管理和经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到以农民为建设的主体,拥有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更好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把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农民,让“为我建”变为“我要建”。 参考文献: [1]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3). [2]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个地区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9):15-23. [3]唐军,钱慧逸.谁的乡愁?谁的乡村?:乡村建设热潮和一个县域样本的观察与思考[J].新建筑,2015(1),12-17. [4]唐丽君.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特征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4(7):157-222. [5]王文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反思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日韩乡村建设为参照[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83-91. [6]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 [7]高慧智,张京祥,罗震东.复兴还是异化,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大都市边缘乡村空间转型: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的实证观察[J].国际城市规划,2014(1):68-73. [8]王霞.美日欧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3(3):107-1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