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范文

    陈曦

    [摘 要] 近年来,MOOC、微课、混合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迅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重点。这些新兴教学模式的落地实施,需要新型教学信息化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创新。通过对高校目前环境和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就如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互联网;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202-02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这意味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将势如破竹地对各行各业产生愈来愈大的冲击。在此形势下,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手段也将随之重构,教师需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上日程。

    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的变化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封闭教室模式的培养环境,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培养对象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高校和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培养环境的改变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将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比喻成河流。河流丰沛,但仍有许多无名且细碎的分支河流流入河道。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流”可以被任何人传递和贡献,形成杂乱、支离破碎、甚至是正确与错误并存的知识流。高校教师如何利用“知识流”对学生进行高效、正确、及时的疏导,培养其去伪存真、主动学习与自主创新的能力,都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新课题。

    电脑和多媒体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字终端和互联网成为推动教学创新与教学变革的强大外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成熟广泛地应用,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延长了教学时间,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远程教学、虚拟学校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学习环境更加自由,教师教学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二)教育对象的变化

    美国著名学习软件设计家马克·普连斯基于2001年在《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一文中按人类信息技术接受与应用程度将学习者分为“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数字难民”三大类。数字原住民是指随数字时代一同成长发展的年青一代,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应用数字软件和移动终端。数字移民指社会里年纪较大的成年学习者,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接触到数字技术工具,成年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和信息化,所以需要经历较为长久的学习过程才能适应崭新的信息化环境,才能与身边的“数字原住民”减少代沟、顺利沟通。数字难民则是指生活中不但不愿接触网络媒介,反而还会选择回避,甚至有反感数字化情绪的老年学习者。

    根据这种分类方式,当代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堪称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大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喜欢独立认识和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标准更多的是采用现实的物质标准而非传统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标准。他们热爱上网、风靡移动终端、追求新鲜和刺激感。对于知识学习,也涉猎广泛,不再拘泥于原有的课本,向往学到最新的理论、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实用的方法,这些特征都与传统的教学对象大相径庭。与之对应地,部分教师则属于“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本文对江蘇省数所高校开展网络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信息化的认知、学校信息化硬件配置、信息化应用熟练程度、高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信息化培训力度等内容。问卷发出200份,收回152份,有效数130份。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和统计,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较为低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教师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板书内容转成PPT的呈现方式,再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加入一些图片、动画或视频就是信息化教学了。其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方面,教师在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都倾向于在网络上搜寻现成的视频、图片等,以期找到合适的资源。这类方式虽能获取大量的资料,但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教学效果难以有提升作用。但若教师根据自身授课的实际需求,自己动手制作和设计信息化项目,则可能得到更适合本课程的资源,但由于教师精力、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样做的并不多,也很难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二)高校软硬件投入力度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普遍对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使用率较高,但互联网、校园网在教室教学设备联网功能使用率较低,对互联网在教师信息化教学中的推广不够积极,原因是一旦开通校园网后,学校担心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而软件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级的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比赛、观摩翻转课堂展示等,接近一半的教师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课程和会议,但也仅止于此,没有后续的继续学习和提升。

    (三)教师缺少互联网、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擅长的教学手段仍然是PPT,辅之微信公众号或者QQ群文件。诸多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和大数据思维,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网页设计、录频软件、慕课等的制作,不仅理论知识欠缺,而且操作水平非常生疏。通常都是为了完成高校下达的比赛任务,临时补习软件操作规则,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三、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议

    (一)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大数据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教师应当注意培养自身的大数据思维,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学习各种对教学有价值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评估课堂的教学效果,发现隐藏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改进。

    当然,不论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如何,教学的根本目标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教育方针不可撼动。信息化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也不可为了“蹭热点”“应对任务”而生搬硬套,盲目“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对课堂教学有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切不可舍本逐末,为了搭上“信息化教学”的顺风车,罔顾教育教学的规律,牺牲教学质量。

    (二)加强政策扶持,改善软硬件环境

    高校规章制度应当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政策,针对当前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时代特色,加强建设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改善高校软硬件的环境,从资源、资金、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硬件背景和保证。另外,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可以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创新热情。高校各专业特点各不相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鼓励交流和分享行之有效的优秀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提升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需要对这类工具有足够的熟练度,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因此应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相对系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有接触和学习信息化技术的机会。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精力和接受能力,促进一部分教师优先在教學中将信息化技术融入线上和线下,课堂和课后,并鼓励教师开发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予以共享。再采用以优带优的模式,逐步帮助其他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高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带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姣艳.“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广场,2016(3).

    [2]张莹,吴素超,胡永翔.“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

    [3]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4]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思想者,2015(13).

    [5]王俊,贾风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导刊,2017(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26:51